第40章 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533 字 16小时前

于是张良来到军门见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张良说:“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一直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我请求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冲进去。军门的卫士想阻拦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过去,卫士被撞倒在地。樊哙于是进入营帐,掀开帷幕站在那里,瞪大眼睛怒视项羽,头发都竖起来了,眼眶都要瞪裂了。项羽手握剑柄,挺直身子跪着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羽说:“真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樊哙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说:“赐给他一条猪腿!”于是又给了他一条生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怎么会推辞!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杀不完,处罚人唯恐不够重;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怀王和各位将领约定说:‘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就封他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的东西都不敢靠近,把军队撤回霸上等待将军您。像他这样劳苦功高,却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罢了,我私下里觉得将军您不该这么做!”项羽没有话回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去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出来。沛公说:“现在出来了,还没告辞,怎么办呢?”樊哙说:“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就像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就离开了。鸿门距离霸上有四十里,沛公就丢下随从的车马,独自骑马脱身;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奔跑,从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奔向霸上。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把一对白璧献给项羽,把一对玉斗送给亚父范增。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后,您再进去。”沛公离开后,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向项羽辞谢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前来告辞,特地让我张良奉上一对白璧,再拜敬献给将军您;一对玉斗,再拜敬献给亚父您。”项羽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将军您有意责备他,他就独自脱身离开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谋划大事!将来夺取将军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沛公回到军营,立刻杀了曹无伤。

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在咸阳城进行大屠杀,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烧毁秦朝的宫室,大火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他搜刮了秦朝的财宝和美女,然后向东而去。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

有个叫韩生的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区凭借山脉河流为险阻,是四面都有要塞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在这里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的宫室都已被烧毁,残破不堪,又一心想回到东边,就说:“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好像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谁能知道呢!”韩生退下后说:“人们说楚国人就像猕猴戴帽子,徒有其表,果然是这样!”项羽听说后,就把韩生给煮了。

项羽派人向楚怀王报告情况,楚怀王说:“按照之前的约定办。”项羽生气地说:“怀王是我项家拥立的,他又没有战功,凭什么能专门作主定约!天下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暂时拥立诸侯的后代,是为了讨伐秦朝。然而亲自披着战甲、拿着武器带头起义,风餐露宿三年,灭掉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功劳。怀王虽然没有战功,也应该分给他土地,封他为王。”将领们都说:“好!”

评论

这段历史是秦末楚汉相争的关键转折点,刘邦与项羽的种种表现,深刻影响着未来局势走向,展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刘邦进入咸阳后,诸多决策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远见与谋略。他拒绝诛杀子婴,体现宽容大度,避免激化矛盾;面对秦宫的奢华诱惑,起初虽有留恋,但在樊哙、张良劝谏下,能及时醒悟还军霸上,展现出善于纳谏、克制欲望的品质。之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民心,“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为其在关中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反观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卒,尽显残暴,失却关中民心,大失天下人望。入关受阻后,听闻刘邦已定关中便大怒,轻易被激怒且冲动行事,缺乏战略家应有的沉稳与冷静。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更是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他击杀刘邦,他却默然不应,错失绝佳良机。项伯因私交为刘邦说情,项羽便轻信其言,改变主意,全然不顾刘邦对其霸业的潜在威胁。相比之下,刘邦则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与谦卑姿态,通过拉拢项伯、亲自谢罪等手段,巧妙化解危机。

在用人方面,刘邦团队配合默契,张良、樊哙等人各司其职,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保驾护航。而项羽虽有范增这一谋士,却不能充分信任并采纳其建议,刚愎自用,致使范增的谋略无法有效施展。

此外,项羽分封诸侯时,对楚怀王的态度也反映出他的傲慢与短视。他否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自恃功高,试图重新分配天下,此举破坏了起义初期的约定,引发诸侯不满,为日后的纷争埋下隐患。项羽火烧咸阳、掠夺财宝妇女东归,放弃关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缺乏长远规划,“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之语,尽显其狭隘的乡土观念与虚荣心态。

这段历史鲜明地展现出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的领导风格与政治智慧。刘邦以民心为根基,善于用人、懂得隐忍与把握时机;项羽则凭借武力,行事冲动、刚愎自用,最终错失天下。历史的天平在这一刻开始倾斜,楚汉相争的结局也在此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