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派人拿着一万金到魏国去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找到了晋鄙的门客,让他去跟魏王说:“公子在外面流亡了十年,现在又当了将领,诸侯们都听他的,天下人只知道有信陵君,可不知道有魏王您啊。”秦王还多次派人去祝贺信陵君,问:“您是不是已经当上魏王啦?”魏王天天听这些坏话,不由得不信,就派人去接替信陵君带兵。信陵君知道自己又因为这些坏话被魏王冷落了,就称病不上朝,整天喝酒玩乐,沉迷女色,就这么过了四年就死了。韩王来吊唁,信陵君的儿子觉得挺光荣,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子顺。子顺说:“你必须得按照礼节推辞掉!邻国君主来吊唁,得由国君主持相关事宜。现在国君没让你去,你就不能接受韩王的吊唁。”信陵君的儿子就照做推辞了。
五月丙午日,秦王去世。太子政继位,这时候他才十三岁,国家大事都交给文信侯吕不韦处理,大家都尊称吕不韦为仲父。晋阳发生了叛乱。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庄襄王时期多方势力的复杂博弈与变动,各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战国末期的政治格局。
从秦国角度看,吕不韦担任相国后,展现出强大的政治与军事手腕。秦国灭东周,彻底终结了周王朝的祭祀,彰显其在政治上的扩张与霸权确立。同时,秦国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并初置三川郡,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等,不断拓展领土,巩固自身在战国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这一系列举措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楚国方面,春申君以淮北地与齐接壤、形势危急为由,请求将该地设郡,并获封江东。他在吴地旧城筑城作为都邑,宫室修建得极为盛大,反映出楚国在内部治理与势力布局上的调整,也体现了春申君个人权力与影响力的扩张。
魏国在这一时期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魏军数败,魏王无奈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重掌兵权后,凭借个人威望迅速集结诸侯兵力,在河外大败蒙骜,甚至追击至函谷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力,暂时缓解了魏国的危机。然而,秦国的反间计却成功离间了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因谗言被夺兵权,心灰意冷之下,纵情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终。这不仅是信陵君个人的悲剧,也意味着魏国失去了一位能与秦国抗衡的关键人物,魏国的衰落进一步加剧。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还穿插着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如安陵人缩高,面对信陵君的要求,坚守父子之义与臣子之节,最终自刎而死,其气节令人动容。而信陵君在得知缩高死讯后,以素服辟舍、谢罪等举动,也显示出他虽有时行事鲁莽,但仍有知错能改的一面。
庄襄王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即位,国家大事皆托付于吕不韦,吕不韦号称仲父,秦国政权出现新的过渡与交接。此时晋阳发生叛乱,又为秦国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这段历史表明,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政治局势变幻莫测。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与正确的战略,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各国,如魏国,虽有信陵君这样的贤才,却因内部的猜忌与外部的离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终走向衰落。同时,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或坚守道义,或追逐权力,他们的抉择与命运,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埋下了诸多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