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周纪一 安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648 字 14小时前

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甲辰年,蜀国对楚国发起“突袭”,拿下兹方。

这边子思和卫侯的对话也是“金句频出”。子思跟卫侯说:“苟变这人有统帅五百辆车的才能。”卫侯回应:“我知道他有本事,但他以前当小官的时候,收税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直接开启“吐槽模式”:“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材,得取其长处,弃其短处。再好的木材也有烂的地方,但好木匠不会扔掉。现在您身处战国,正是选人才的时候,却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能守城的大将,这话要是传出去,不得被邻国笑死!”卫侯听了,连忙作揖:“受教了!”

结果子思发现,卫侯说的计策明明不对,大臣们却像复制粘贴一样齐声附和。子思直接犀利点评:“照我看,卫国这就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丘懿子问为啥,子思解释:“君主总觉得自己超对,别人的计谋就进不来。就算事情对了还自我感觉良好,都能拒绝众人的谋略,更何况附和错误来助长恶行呢?不分辨是非就喜欢别人夸自己,这叫愚蠢;不考虑道理在哪就阿谀奉承,这叫谄媚。君愚臣谄,还想统治百姓,老百姓可不答应,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完犊子了!”

子思还警告卫侯:“您国家的情况要越来越差了!”卫侯问为啥,子思说:“您觉得自己永远正确,卿大夫不敢纠正;卿大夫也觉得自己对,下面的人也不敢反驳。君臣都觉得自己厉害,下面的人还跟着夸,夸就有好处,反驳就遭殃,那好事还能从哪来?就像《诗经》里说的‘都说自己是圣贤,谁能分清鸟雌雄’,说的就是你们君臣!”

这一年,鲁穆公去世,儿子共公奋“继位”;韩国的韩文侯去世,儿子哀侯“上线” 。

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乙巳年,周天子“下线”,儿子烈王喜“继位”。魏、韩、赵三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晋靖公废为平民,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地盘,曾经的晋国彻底“退出历史群聊”,战国格局又迎来一次大变动!

评论

这段历史主要围绕战国初期魏、楚、齐、秦等国的政治变动、军事冲突,以及卫、鲁、韩等国的内政展开,同时穿插了吴起变法、田氏代齐等重大事件,深刻展现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转型的剧烈震荡。

人才命运折射政治生态:吴起的经历是这一时期人才困境的典型缩影。他在魏国时因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却未能拜相,根源在于政治环境复杂,君主需要平衡各方势力 ,“主少国疑”时,稳健的田文比锋芒毕露的吴起更适合稳定局势。而在楚国,吴起虽得楚悼王重用推行变法,却触动了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吴起惨遭杀害,反映出战国时期新旧势力斗争的残酷性,人才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能否契合君主意志与政治集团的利益。

权力更迭与政治博弈: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最终完成,标志着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彻底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通过长期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各国权力更迭频繁,如秦国庶长改迎立献公、赵国赵武侯死后国人复立敬侯等事件,展现出贵族势力、宗室力量在权力继承中的激烈博弈。而各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如齐伐鲁、韩伐郑、魏败赵师等,本质上是对土地、人口和资源的争夺,为后续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治国理念与用人之道:吴起在楚国推行的“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等措施,是法家思想在军事和政治改革中的实践,强调以法治国、富国强兵,与儒家倡导的德治形成鲜明对比。卫国子思提出的“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用人观,突破了传统道德至上的标准,体现了乱世中务实的人才选拔理念。然而,卫侯“君闇臣谄”的局面,也暴露出即使有先进理念,若君主昏庸、臣子谄媚,国家仍难以实现有效治理。

历史趋势与时代影响:这一时期的诸多事件预示着中国历史正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向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过渡。各国通过变法图强、军事扩张增强实力,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吴起变法虽失败,但其经验为后续商鞅变法等提供了借鉴;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则加速了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