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赵翊的府邸内,气氛略显凝重。
赵翊还丝毫不知徽宗正准备退位之事,他的心思全被手中各地军事将领的奏章所占据。
展开一封封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赵翊嘴角微微上扬,一切不出他所料,将领们都同意朝廷关于军制模式改革的建议。
燕京的岳飞军团,虽非赵翊嫡系,但从一开始就与赵翊并肩作战,在一次次的战斗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岳飞作为军事主官,战场上指挥若定,排兵布阵极具谋略;
张宪则负责思想教育等工作,他深知士气和信念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常常深入士兵中间,鼓舞着大家的斗志。
在长期的协同作战中,岳飞军团慢慢形成了与赵翊相似的军制模式。
所以,当收到朝廷关于军制改革的建议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举双手赞成。
而对于赵翊的嫡系将领王贵、王勇等人来说,这简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他们不仅举双手,恨不得连双脚也举起来表示支持,如果可以这样算的话。
在他们心中,赵翊的决策总是正确的,跟随赵翊,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胜利,也收获了荣耀与地位,对赵翊的信任早已深入骨髓。
西北方向,原本有可能提出异议的李彦仙,如今也早已迷途知返。
回想起曾经的种种,李彦仙心中满是感慨,是赵翊的宽容和远见让他认清了形势,也让他有了重新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此刻,他自然不会再有任何反对意见,坚定地表明听从朝廷号令。
其他地方的将领们,权衡利弊之后,也都纷纷选择服从。
“杭州的叛乱”就像一个醒目的前车之鉴,时刻提醒着他们反抗的后果。
他们深知,如果胆敢反抗,很快就会被赵翊麾下强大的军队包围,到那时,不仅自己的前途尽毁,还可能连累家人。
更何况,赵翊刚刚通过“烈士抚恤金”案子和免息为烈士家属提供贷款这两件事,成功地将所有将士的军心收拢。
哪个将领也不想在睡梦中就被绑起来,送到东京城接受审判。
所以,他们只能乖乖表明态度,听从朝廷号令。
与此同时,李纲和赵颢正在认真核查每一封将领的奏书。
他们时而眉头紧皱,仔细研读奏章上的每一个字;时而相互交流讨论,分析着将领们的态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确认大家都同意军制改革后,他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但紧接着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以什么军职为单位进行改革。
于是,三人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赵翊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我结合我们大宋主要军队建制和我的想法给二位说一说。
我认为军队建制主要分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说着,赵翊拿起桌上的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先说军,一个军通常由3 - 5个师组成,人数在5万人以上,它是高级别的作战单位,负责战略方向的指挥和作战,下辖师、旅、团等。”
李纲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问道:“那师呢?这师级单位又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