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翊强压厌恶,恭敬行礼:“蔡大人,如今边疆初定,可军队发展仍需诸多助力。
听闻大人门路宽广,特来恳请大人帮忙,寻些粮食种子,以备来年耕种。”
蔡京把玩着手中玉如意,慢悠悠道:“将军开口,自当效力。只是这粮食种子,眼下也稀缺得很,费些周折在所难免,这人情……”
赵翊会意,递上礼单:“大人放心,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蔡京接过礼单,扫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将军爽快,我这就着人去办。”
几经波折,靠着这些宠臣的“帮忙”,几十万斤粮食种子终于有了着落。
赵翊看着堆积如山的种子,心中五味杂陈,为了大宋,他不惜与这些蛀虫交易,只盼能在风雨飘摇中为军队撑起一片天。
山谷中的开垦初见成效,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希望的旗帜。
将士们和百姓们看着亲手劳作的成果,干劲更足了。然而,朝廷的消息却如阴霾,悄然逼近。
密探来报,朝堂之上已有人提议裁军,理由冠冕堂皇:削减开支、休养生息。
赵翊深知,这背后是皇帝的默许,是朝臣们短视的自私。
一旦裁军令下,苦心经营的防线将千疮百孔,金兵再度南下时,大宋将危在旦夕。
紧急军议上,众将领义愤填膺。
“将军,朝廷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咱们拼死拼活挣来的局面,怎能拱手让人?”
“就是,这些新兵蛋子能顶什么用?真到打仗,还得靠咱们兄弟!”
赵翊抬手压下众人议论,目光冷峻:“我等自然不能坐视。
朝廷旨意不能抗,但咱们可以变通。那两万名额,咱们从新兵、老弱中挑选,表面应承,实则精锐另行安置。
山谷那边加快建设,务必赶在裁军令落地前,做好万全准备。”
“将军英明!”众将齐声赞同。
此后,赵翊一面安排人手应付朝廷可能的视察,一面加速山谷备战进程。
在他心中,一幅自给自足、军民共守的蓝图逐渐清晰:山谷内,农田阡陌纵横,粮仓充实;营帐整齐排列,士兵日夜操练;百姓安居乐业,战时为军后盾。
即便朝廷抛弃他们,这片土地也能孕育出抗金的力量,守护大宋山河。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的裁军旨意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赵翊频繁往返于军营与山谷,督促各项事务。
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努力,都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大宋未来的执着坚守。
终于,那道令人揪心的旨意还是来了。钦差大臣带着皇帝诏书,耀武扬威地来到军营。
宣读诏书时,周围士兵们紧握双拳,眼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赵翊恭敬接旨,高声谢恩,随后有条不紊地安排“裁军”事宜。两万新兵、老弱在众人“不舍”目光中,黯然返乡,而真正的精锐,已悄然隐入山谷,继续磨砺爪牙。
钦差大臣离开后,赵翊望着远去的背影,心中发誓:大宋啊,哪怕被朝廷抛弃,我赵翊也定要带着这些热血男儿,在绝境中寻出一条生路,等金兵再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山谷中,炊烟袅袅升起,与操练声、读书声交织在一起,那是希望的乐章,奏响在大宋最艰难的时刻,为这片古老土地续写不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