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山河泣血,英雄扼腕(2 / 2)

“我又怎会不知,只是这心中憋屈,难以释怀。”他的声音透着深深的无力感。

几日后,朝廷的议和诏书正式下达。

朝廷的议和使者抵达军营,赵翊强压怒火,前往营帐与之对峙。

那使者身着官袍,神色傲慢,见赵翊进来,仅是微微点头,便自顾自地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赵翊上前一步,抱拳行礼,冷声道:“大人不辞辛劳前来传旨,只是这议和条款,赵某实难认同,还望大人回朝后能向圣上与诸位大臣如实转达我等前线将士的心声。”

使者放下茶盏,瞥了一眼赵翊,轻哼一声:“赵将军,这议和之事,乃朝廷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你在前线厮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莫要妄加揣测。”

赵翊双目圆睁,怒视使者:“深思熟虑?割让河间、中山、太原三地,此乃自毁长城之举!大人可清楚这三地于我大宋防御之重要?自春秋起,河间便是水陆要冲,控扼燕赵咽喉;中山地势险要,群山为障,乃中原天然堡垒;太原雄踞汾河,联结东西南北,为兵家必争、国之根基。

一旦割让,金兵南下将如入无人之境,我大宋百姓又将陷入水火,这岂是轻易能决之事?”

使者不耐烦地皱眉:“将军,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可如今我大宋刚经战火,国库空虚,兵力损耗严重。

若不议和,金兵再度强攻,东京危矣!届时玉石俱焚,岂是圣上与百姓所愿?”

赵翊气得浑身发抖,上前一步逼视使者:“东京危矣?我与宗泽、岳飞等将领拼死抗敌,金兵可曾越过黄河半步?我大宋将士的血难道白流了?如今朝廷不思进取,反倒怯懦求和,用我大宋疆土与百姓血汗去填金兵欲壑,这是何道理?”

使者被赵翊气势所迫,后退一步,色厉内荏道:“将军,你莫要冲动,这是朝廷旨意,你敢抗旨不遵?况且,赔款割地不过权宜之计,待日后我大宋恢复元气,再图收复便是。”

赵翊仰天大笑,笑声中满是悲愤:“权宜之计?只怕这一让,日后便再难收回。

朝廷上下,只图眼前安稳,不顾长远。大人今日前来,赵某算是看透了,可赵某身为军人,守土有责,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轻易将这三地拱手让人!”

使者面露惧色,却仍强撑道:“将军,你若执意如此,莫怪朝廷怪罪。

此事已定,将军还是早日准备交割事宜吧。”说罢,匆匆起身,逃离营帐。

赵翊望着使者离去的背影,一拳砸在桌案上,案上笔墨纸砚散落一地,如同此刻他破碎又悲愤的心……

尽管满心不甘,赵翊却也深知,抗旨不遵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他只能强压怒火,安抚麾下将士:“兄弟们,朝廷旨意已下,我等虽痛心疾首,但此刻不能乱。大宋还需要我们守护,哪怕只剩一寸疆土,我们也要守好。”

将士们眼中含泪,却齐声高呼:“愿听将军号令!”那呼声在营地回荡,震得人眼眶湿润,透着无奈与悲壮。

而在东京,宋徽宗听闻议和已成,松了一口气,又开始在宫中寻欢作乐,仿佛一切危机都已解除。

朝臣们忙着筹备赔款事宜,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家中稍有盈余之物,皆被强行征走。街巷之间,哭声、骂声交织一片。

“那赵家皇帝,只图自己安逸,可曾管过我们死活!”

“这日子没法过了,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就这么没了。”

在河间,宗泽得知割地消息,气得病倒在床。

他望着帐顶,老泪纵横:“我一生心血,难道就此付诸东流?”岳飞、张宪守在榻前,亦是义愤填膺。

“恩师,朝廷如此昏聩,我等当如何?”岳飞紧握双拳,眼中满是怒火。

宗泽挣扎着坐起,握住岳飞的手:“飞儿,莫要冲动。此刻,唯有坚守,以待来日。大宋不能亡,百姓还指望着我们。”

中山,赵翊默默整顿着部队。

他巡视着城防,看着伤痕累累的城墙与疲惫不堪的将士,心中五味杂陈。

“众将士听好,虽朝廷有负我等,但我们的职责未变。这中山城,是大宋的希望之光,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让它屹立不倒。”将士们齐声应诺,眼中透着坚毅。

太原,王勇加固城防,筹备粮草,丝毫不敢懈怠。

他深知太原的重要性,一旦有失,金兵将长驱直入。

城中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守军搬运物资,打造兵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拉着王勇的手说:“将军,咱太原百姓与城共存亡,绝不让金人得逞。”王勇深受感动,眼眶泛红:“老丈放心,有我王勇在,太原必不会沦陷。”

时光匆匆,金兵虽暂时退去,大宋却已元气大伤。

赵翊望着满目疮痍的山河,暗暗发誓,只要一息尚存,定要逆转这乾坤,哪怕前路荆棘丛生,哪怕要与这宿命抗争到底。

他开始重新谋划布局,一面训练新兵,弥补战争损耗;一面联络各地忠义之士,积聚力量。

在这黑暗的时刻,他宛如一颗倔强的星辰,试图穿透阴霾,为大宋重新找回失落的光明……

又逢秋夜,明月高悬。

赵翊独立城头,思绪万千。身后的大宋,千疮百孔;眼前的前路,迷雾重重。但那腔热血,从未冷却。

“总有一日,我要让这大宋,重回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轻声呢喃,声音被秋风带向远方,似是对着这天地立誓,久久回荡在夜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