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风云朝堂,山河抉择(2 / 2)

苏大人见状,再次进言:“圣上,民意不可违,金兵野心昭然若揭。

此刻唯有坚守三地,整军备战,方可保大宋周全。臣愿亲赴前线,督率军士,与大宋共存亡!”

徽宗的眼神在苏大人与殿外方向来回游移,内心天人交战。

良久,他缓缓坐下,挥了挥手:“今日暂且退朝,朕……需再思量思量。”声音透着疲惫与无奈,满朝臣子面面相觑,只得躬身告退。

回到后宫,徽宗夜不能寐。

他踱步于庭院之中,望着那高悬的明月,仿若看到了大宋昔日的繁华昌盛,又仿佛预见了山河破碎的凄惨景象。

月光洒在他身上,映出孤独而又彷徨的剪影。

“朕若不割地,真能挡住金兵吗?可若割了,朕这千古骂名……”徽宗喃喃自语,满心苦涩。

就在此时,贴身太监悄然走近,轻声道:“圣上,老奴听闻,民间有诸多能人异士,对兵法谋略颇有研究,或可为圣上分忧。”徽宗眼眸一亮:“哦?速去查探,若真有可用之人,即刻带来见朕。”

几日后,一位名叫徐庶的隐士被带入宫中。

此人虽身着布衣,却气宇不凡,眼神深邃仿若洞悉世事。徽宗屏退左右,与他促膝长谈。

徐庶拱手道:“圣上,草民以为,大宋之困境,非战即和皆有弊端,唯有内外兼修,方可解燃眉之急。

对内,需革新军政,激励士气,凝聚民心;对外,可遣使者与金兵周旋,拖延时日,以备战事。

而三地,断不可割,此乃大宋存亡之关键。”

徽宗听着徐庶之言,仿若在黑暗中寻到一丝曙光,频频点头:“先生所言甚是,朕受教了。

”当下便传旨,令苏大人、宗泽等人着手整顿军政,安抚民心;又选派能言善辩之士出使金国,探听虚实。

一时间,大宋上下仿若被注入一剂强心针,忙碌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军队加紧操练,喊杀声震天;百姓们听闻圣上回心转意,纷纷捐粮捐物,支援前线;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兵器。

苏大人与宗泽亲赴三地,加固城防,调配兵力。

苏大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豪情万丈:“我大宋军民一心,定能守住这山河。

哪怕金兵来势汹汹,有此众志成城,必让他们铩羽而归!”

数月后,金兵大军压境,直扑三地。

但迎接他们的,是大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城墙上,宋军将士箭如雨下,滚木礌石呼啸而下;城下,百姓自发组成的义军,手持简陋武器,呐喊助威,协助军队作战。

宗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中长枪如龙,挑落金兵无数。“弟兄们,为了大宋,为了身后的百姓,杀啊!”他的吼声在战场上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人。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大宋军民却毫无惧色。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他们用热血与生命扞卫着每一寸土地。

金兵原以为可轻易拿下三地,却未料到遭遇如此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士气渐颓。

徽宗在宫中密切关注战局,听闻前线捷报频传,心中既欣慰又感慨。

他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大宋上下一心的结果。

经此一役,他仿若脱胎换骨,不再是那个在朝堂上犹豫不决、贪生怕死的帝王,而是真正肩负起守护大宋江山的重任。

战后,徽宗论功行赏,对苏大人、宗泽等功臣加官进爵,对英勇作战的将士和百姓给予丰厚抚恤。

他亲率百官,前往太庙,告慰祖宗英灵:“朕险些犯下大错,幸得众爱卿与大宋子民齐心协力,保我山河。此后,朕定当勤勉治国,重振大宋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