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应对之策(2 / 2)

李世民伸手指了指御案上的一叠奏折,“曹内侍,把这叠奏折交给张爱卿。”

“老奴遵旨!”

曹春元快步上前抱起御案上的二十多本奏折就来到了张毅的面前。

“张爱卿,你先把这些奏折看完,随后朕有话要问你。”

“臣,遵旨!”

张毅拱了拱手,拿起一本奏折便看了起来。

这些奏折都是一些镇守边境的大将发来的紧急军情,写的都是一些突厥军队的最新动态以及大唐军队与突厥军队的交战情况。

据张毅所知,由夏州军阀梁师都率领的突厥军队,将于四日后攻占长安北方的门户高陵,目前的形势确实对大唐非常不利。

张毅非常清楚,李世民让他看奏折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他帮忙思考应对之策。

张毅身为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渭水之盟,他自是再清楚不过了。

八天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将亲率十万大军进抵渭水便桥北岸,李世民巧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至渭水南岸,谴责颉利可汗违背盟约拖延时间。

随后,大唐各路援军到达渭水便桥南岸,两国大军隔桥相对,精甲曜日,连旗蔽野,颉利可汗见唐军气势鼎盛军容严整,于是请求议和。

别看突厥军队来势汹汹,可突厥的颉利可汗心里根本就没底,要不然他也不会在看到大唐各路援军集结之后就请求议和。

所以,就算张毅什么也不说,长安城也不会有事,历史发展的大势应该不会改变。

然而,能在李世民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不多,张毅当即决定结合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决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陛下,奏折臣已经全部看完了。”

李世民微微颔首,随即缓缓放下了手中的御笔和奏折,起身来到了张毅的面前,伸手指了指一旁的书案。

“张爱卿,咱们坐下说话吧!曹内侍,上茶!”

“谢,陛下!”

张毅拱了拱手,随即在李世民对面坐了下来。

“张爱卿,突厥军队来势汹汹,不日即将抵达长安城下,对此你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张毅想了想,缓缓开口说道:“陛下,不知我长安城内还有多少能战之兵?”

“不足三万。”

史书上说长安城内的兵力数万,现在看来确切的数字是两万多人,面对颉利可汗的十万大军,当时长安城的形势确实非常危急。

幸好李世民冒险出城拖住了颉利大军,否则突厥大军兵临城下,就算两万唐军据城而守,也很难挡住十万突厥军队的进攻,一旦突厥军队攻破了长安城,恐怕连历史都将被改写。

张毅起身拱了拱手,“陛下,《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长安城城高墙厚,两万大军据城而守,足以抵挡数倍于我的敌军,那可要是敌军的数量达到了五倍于我的十万人,臣以为战事一起,长安城恐有破城之危。”

李世民点了点头,“张爱卿所言不错,这种情况正是朕最担心的,要真是如此的话,朕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