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大气层中的空中运输,也同样受到此刻大气中过于丰富的‘物质’的影响,喷气式飞机很难遭受现在这种大气环境的折磨,
此外,还要考虑此刻地表大气氧含量极大程度下跌,对于依赖燃料的发动机的影响。
此刻,适合人类文明用作物资运输的,或许是旋翼类飞行器和螺旋桨类飞机,但这种飞行器的运输能力又是一个问题。
亦或者说,
这会儿,
人类文明急需一种,不依靠地面,海洋,来自于大气层的运输装置,运输技术,
来维持各地下避难城市中的交流。
……
这是一件有些紧迫的事情。
在2801小行星撞击危机到来前,
人类文明能够依赖于智能工业体系,几个月时间完成一座氦3聚变反应堆的建造,
还是在月球上,将人类文明的首座氦3聚变反应堆从完成的设计变成了具体的实物。
但此刻,在地下避难城市内,人们却很难办到。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物资难以交换往来,就意味着分处于不同区域内的智能工业集群,
没有办法在强人工智能的协调下完成配合。
这意味着,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的智能工业集群只能够为自己地下避难城内的需要进行生产。
而想要在各地下避难城市内建造一个氦3聚变反应堆,
就需要各个地下避难城市,都掌握了一整套,氦3聚变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完整的智能工业生产链,生产体系。
这种方式先不说是否可取,
在短期内,也势必会影响人类文明生产力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效率。
不过,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负熵研究院其实相当于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方向。
不依靠大气,不依靠地面,不依靠海洋的运输方式,
那不就是大气层外,宇宙环境下的物资运输方式吗?
在之前,人类文明在这个方向上,选择的化学火箭推进运载。
但如果利用化学火箭运输,将各地下避难城市内需要交换的物资发射到同步轨道再重新入轨,
即便是不考虑化学火箭的运载能力极限,似乎也要考虑一下运输成本的问题。
而运输成本的问题,
事实上也就是此前负熵研究院和秦裕考虑过的问题,
解决的方向,
当时秦裕的选择是‘电推进引擎’飞行器。
氦3聚变技术,可以说既是进一步解决人类文明能源压力的一环,
本质上,也是电推进技术的前置,
同样的,Sw182材料,本质上也是这其中的一环。
负熵研究院,能动研究所部分研究团队,在这之前,就在秦裕的要求下,进行着一些前置研究工作。
理论上来说,
如果不是2801小行星撞击危机这个插曲,
负熵研究院应该也已经在电推进飞行器上努力。
只是可能没有想到,
此刻,负熵研究院,在末日危机之后,再次将目光更多投向电推进飞行器,
电推进飞行器的应用场景,却将首先在大气层内。
当然,
这也并不影响中远期,电推进飞行器,电推进飞船将在航天领域发挥的作用。
电推进引擎技术突破之后,也能够提早,恢复地球和月球月面基地的往来。
……
10月。
这时候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运转的负熵研究院,
各研究所,各研究团队,要么就是在继续着末日危机之前的一些研究,
要么就是在针对恢复地表生态,回到地表等目标,进行一些针对研究项目。
而以能动所为主的各研究团队,
在秦裕的带领和主导下,再投入了对电推进引擎的研究中。
在氦3聚变实现之后,电推进引擎的研究,实际上也已经处于临门一脚的阶段。
一众研究员们在秦裕的带领下,此刻在电推进引擎的研究过程中,
目前首要的目标,其实是将电推进引擎的推重比超过一。
即电推进引擎的推力,能够超过电推进引擎整个系统的自身重力,
这是电推进系统能够在大气层内,完成升空的前提。
11月。
负熵研究院开启的电推进引擎研究,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此刻秦裕直接主导和参与的对电推进引擎研究,也同样不是从零开始。
在负熵研究院能动所成立之前,
过去的两百多年里,
在化学火箭发展的同时,人们就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电推进动力的研究,
只是,一直到负熵研究院能动所成立时,
电推进引擎的相关技术,一直停留在较初始的阶段,
电推进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异常狭窄,基本只用在维持空间站和其他轨道飞行器的高度上,
能够提供的推力也异常有限。
之后,能动所部分研究团队,再秦裕的要求下,接受了这项研究,
在氦3聚变技术研究推进着的时候,也一直有相关研究团队,持续对电推进技术做着预研。
最后,在过往的基础上,
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得到一些突破之后,此刻电推进技术的再研究,似乎有些水到渠成的感觉。
特别是,在秦裕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对于能动所一众研究员来说,明显能够感觉到,电推进技术的研究,有些进展地飞快。
电推进技术上,最后留下的一些艰难的,难啃的骨头,难以解决的难题,
在秦裕教授的带领下,整个能动所在研究中,就像是如同洪流,直接朝着那些难题碾压了过去。
12月。
负熵研究院,能动研究所各研究团队,
在秦裕的带领下,
开始进行一款,全新的,电推进引擎的整体设计。
还是和之前一样,
秦裕掌握整个方向,
而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就负责各子系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对于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可能比秦裕本人的信心都足。
在过往发生的事情下,人们对于秦裕院士,难免都有些盲目了。
关键是,在研究上,秦裕院士也的确还没有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