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阳岭,定襄城以南。
又有善阳岭,在白道川南。
资治通鉴记载, 唐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
只不过,就在这大雪封山的一天。
恶阳岭没有等来带他名扬青史的李靖和三千铁骑,却迎来了一支装备更为精良的骑兵。
李恪占着预先知晓未来大致走向的先机,利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战术调动,成功拖延麻痹了李靖的动作。
带领着两千燕王卫和收编而来的一千突厥九部骑兵,率先来到这一因为改变历史走向,从而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恶阳岭。
漫天风雪中,燕王李恪身披重甲,手持长槊,立于恶阳岭高处。
在他以北的山脚下,就是突厥颉利可汗占据的定襄城。
此时没有宵禁的约束,城内灯火星星点点。
尤其是颉利可汗的金帐方向,熊熊篝火将雪白的毡帐映得通红,与周遭漆黑的区域形成诡异的反差。
就在李恪带着小二来福和几位护卫,站在这里了望着山下定襄城的时候。
身后不远处依旧能够听见,稀稀拉拉的吼杀与兵器碰撞的声响。
那是燕王卫正在围剿驻守在恶阳岭的突厥残兵。
“东家,这天气这么冷,要不要我去抱些木柴过来,给你点个篝火,暖和暖和!”
听到小二来福的话,正在思考如何部署突袭路线的李恪也是从沉思中,醒了过来。
转过身来的李恪,轻轻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在厮杀的画面。
视线很快就落到来福身上,知道来福是在关心他。
加上成功突袭恶阳岭,心情愉悦的李恪嘴角微扬,解下腰间的酒囊抛向来福。
“小二,现在可不能生火哦,现在这风雪正好掩护我们的行动,火光会暴露我们行踪的,你要是感觉到冷,喝这个驱寒。\"
小二来福慌忙双手接住酒囊,酒囊上的鹿皮绳还带着身体上的余温。
见到李恪理解错了他的意思,小二来福也是大急,连忙小跑着来到李恪身边,将酒囊还给李恪道。
“东家!俺不是馋酒,是怕您冻坏了!您瞧这铠甲上结的冰碴子......”
说话间,小二来福就欲上前帮李恪拍打铠甲上的冰霜。
却被李恪却抬手制止了,他眼中闪过一丝暖意:\"无妨,这点风雪算不得什么。\"
接过酒囊的他,仰头饮了一口,辛辣的酒液顿时驱散了寒意,也让人又清醒了三分。
就在李恪和小二来福说话间,恶阳岭上的抵抗声,越来越小,不一会的工夫,就陷入了彻底的平静。
大概又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数道脚步踩着积雪发出“咯吱咯吱” 的声响,快速走来。
李恪身边的护卫,听到动静,立马将手放在了腰间的刀柄之上。
就在李恪跟着转过头,就看见唐俊悟、辛撩儿,以及前两日投诚的忽伦浑身浴血的快步走来。
三人的铠甲上,还凝结的血水结成的坚冰,在火光下泛着暗红,但眉宇间尽是兴奋之色。
\"殿下,末将等人,不负殿下所望,已将恶阳岭尽数掌握!\"唐俊悟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李恪点了点头,视线依次在三人身上扫过,目光中带着赞许。
\"诸位辛苦了,只是此刻定襄城就在我们的山脚,不是本王不相信你们,本王此时还是想问上一句,没有漏下什么漏网之鱼吧?”
唐俊悟闻言,立刻单膝跪地,铠甲与积雪相撞发出清脆声响。
\"还请殿下放心,我军一共歼敌三百四十七人,俘虏五十六人,缴获战马三百余匹!绝无一人逃脱。\"
辛撩儿上前一步补充:\"殿下明鉴,末将在突袭前就在恶阳岭的其他几个隘口派防了游弩手盯防——那些突厥残兵就算插翅也难飞出恶阳岭。\"
李恪听到两人的话之后,紧绷的神经终于是放松了下来,却在瞥见一旁的忽伦欲言又止的模样。
他将目光投向忽伦,见到脸上还带着没有及时擦干净,仍然残留着血渍的脸。
他也没有想到,这位才刚刚投诚到他手中的突厥俟斤,竟会在首战中如此拼命。
他刚才开口夸赞几句,却不料这位突厥俟斤,突然单膝跪地,右拳抵胸。
\"殿下,末将幸不辱命,已将西侧的敌人肃清,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都已送去见长生天了。\"
“好好好,没有想到忽伦埃斤竟如此骁勇善战,放心回去之后,本王自然依功行赐。”
“多谢殿下,还蒙殿下不弃,以后我们执失部誓死追随!殿下长剑所指的方向,就是我们执失部马首所向!”
忽伦猛地以拳叩胸,铠甲上的冰棱簌簌坠落,溅起的雪粒混着未干的血渍。
李恪也没有想到,忽伦会突然来上这么一出表忠心的举动,不由神色微动,
他微微一怔,随即朗声大笑:\"好!这次有忽伦埃斤相助,咱们一定能够生擒颉利!\"
眼见这边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眼下只剩下一个目标。
当然,也是最为危险的目标——定襄城。
想到这里,李恪的目光又不由得看向山脚下那片在风雪中若隐若现的城池。
看了几眼之后,李恪的眼神也越发的冷冽如冰。
下一刻,他再次转过身来,紧了紧身上的狐裘大氅,望着远处被风雪笼罩的定襄城轮廓,沉声道。
“唐将军,眼下士气如何?”李恪的声音穿透风雪,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唐俊悟猛地单膝跪地,铠甲与积雪碰撞出清脆声响,震落的冰棱在火光中泛着暗红。
“殿下放心!燕王卫刚挫突厥锐气,又缴获三百匹战马,将士们摩拳擦掌,就等您一声令下踏平定襄城!”
“好!”
“既然如此,诸位可敢跟本王再继续冲杀一番?”
李恪的声音陡然拔高,长槊猛地斜指定襄城,槊尖划破风雪,溅起的冰粒在火光中如星火迸射。
唐俊悟第一个重重抱拳:\"末将愿为先锋!\"
辛撩儿紧随其后:\"誓死为殿下效命!\"
忽伦更是直接拔出弯刀,刀尖直指定襄城方向:\"执失部儿郎们早就等不及要会会颉利老贼了!\"
见到士气可用,李恪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但他也没有被眼前的这场小小胜利,就冲昏头脑。
眼下,他们刚刚经历一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体力的消耗却是实实在在的。
颉利可汗盘踞草原多年,定襄城作为其心腹之地,在其外围还拥有数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