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可是出了什么事?”
听到赵节的话,对于这个堂兄,李承乾倒也没有什么隐瞒,故作轻松的说道。
“倒也没有什么,就是二弟李恪,在草原,再立新功,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三千突厥骑兵,外带三万突厥部众,作为兄长的孤,正为他感到高兴呢!”
李承乾的话,让赵节和杜荷也不禁为燕王李恪的生猛感到一阵心惊。
觉得李恪小小年纪,会做生意也就罢了。
就连打仗都这么生猛,简直非人哉!
只不过很快,赵节就缓过神来。
在他看来,只有三千燕王卫的李恪,就能立下如此大的功劳。
那么有着五千东宫六卫的李承乾,若是能抓住机会...
想到这,赵节猛地抬起头来,眼珠一转,突然压低声音。
“殿下!如今突厥势弱,到处都是叛逃的部落,燕王殿下也不过是侥幸收服了些突厥散兵,走了些狗屎运而已!\"
\"你要是到了草原,以您麾下的精锐。绝对能够打出比他漂亮一百倍的战绩。”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您麾下的东宫六卫,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只要您一声令下,莫说三千突厥骑兵,就算是三万,也能为您踏平!”
杜荷闻言,也跟着恭维道:“太子殿下,赵节兄所言极是!东宫六卫加上陛下给你配备的护卫军,足有七千之众,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远比李恪那临时收编的突厥部众可靠得多!”
“并且,我们还有将作监特制的强弩和重甲,都是对付骑兵利器!”
李承乾听着两人的话,眼中的阴翳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自信的笑意。
他修长的手指抚过因为要前往幽州,从未锻造的佩剑,剑鞘上镶嵌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太子突然轻笑一声,淡淡说道:\"你们说得对,孤确实该为父皇分忧了。\"
他的目光扫过码头上忙碌的漕工,又望向远处巍峨的宫城,声音陡然拔高。
“赵节,杜荷。”
“属下在!”
“孤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明日清晨黎明新起之时,粮食必须装好。”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如炬地扫过赵节和杜荷。
“孤一刻也不想多等了。”
“还请殿下放心,微臣和杜荷公子马上再去召集人,连夜赶工,在明日破晓前完成装船!\"赵节立即躬身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杜荷也连忙附和:\"下官这就去调集更多人手,就是把太仓库的老鼠都叫来搬粮,也定在卯时三刻前办妥!”
听到两人信誓旦旦的保证,李承乾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
而在李承乾离开后不久,赵节和杜荷便马不停蹄,分秒必争地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
赵节立即派人去城中各处征调民夫,就连夜间巡逻的更夫都被临时抓来充数。
太仓前的火把很快连成一片,将整个码头照得如同白昼。
杜荷则带着几名书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核算账目。他手中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每当有胥吏送来新的粮单,他都要反复核对三遍才敢落笔。
而两人之所以如此拼命,其实也是各自家中都有本难念的经。
赵节如此想要跟随李承乾前往草原,也是想要立下军功,从而得到一份官阶。
别看他身为赵慈景的嫡长子,成功继承了开化郡公的爵位,可实际上却没有官阶。
盖因为李渊太原起兵之后,其家人,有一个算一个,包括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女婿柴绍、段纶、窦诞、赵慈景。
都拿起武器上了战场,只不过,赵节的父亲赵慈景是个倒霉蛋,在武德初年就战死沙场。
他死的时候,还只是开化郡公的爵位,嫡长子的赵节,就继承了父亲的开化郡公爵位。
只不过,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赵节还是小孩子,没有得到官阶。
在历史上,李世民登基后,对外甥赵节多有提携照顾,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官拜刺史。
但现在的赵节不是穿越而来的李恪,不可能知晓自己未来的命运。
眼看其他的那些亲戚,一个个要么继承了父亲的国公爵位,要么官拜十二卫将军,他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尤其是看到表妹夫柴令武凭借父亲柴绍的军功,年纪轻轻就已是左卫中郎将。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一攀比之下,心态就失衡了。
赵节跟那些表兄弟们一比,心态自然就崩了。
赵节觉得,他身为帝女的嫡长子,又是开国功臣之后,还是李世民的亲外甥,不能满足于一个曲曲郡公爵位。
最起码也要博一个国公爵位。
要想获得国公爵位,路径很简单,就是军功。
在他看来,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李承乾此次押运粮草前往幽州,看似是后勤差事。
实则只要太子李承乾愿意,就能踏入草原袭扰突厥,或是策反草原部落,便是实打实的军功。
只要立下战功,何愁不能封侯拜将?
此刻的他,只能紧紧抓住眼前这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至于杜荷的情况,同样窘迫或者说尴尬。
作为杜如晦的次子,他既无爵位可袭,也无官职在身。
加上有一个位列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的父亲。
杜荷也经常拿来与父亲杜如晦比较,被比喻成虎父犬子,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心中的压抑可想而知。
所以,他渴望像父亲那样声名远扬,而不是永远活在 “杜如晦之子” 的光环下。
在种种机缘之下,他们两个提前汇聚在了太子李承乾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