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他为何执着于运送粮草的底气所在,也是他重树威信的大好时机。
在他看来,李恪能凭乌合之众建功立业,他手握虎狼之师,何愁不能一鸣惊人?
相比较于其他大臣的忌讳,长孙无忌这个舅舅,可不希望自己妹妹的儿子,他未来的靠山涉险。
只见他快步出列,神色凝重对着李世民道。
\"陛下,太子勇气可嘉,然储君之身系天下安危,战场之上,又是刀剑无眼,暗箭难防之地,岂可轻涉险地?若有不测,臣等万死难辞其咎!\"
听到长孙无忌反对,李承乾心中大急,向前一步,大声道。
“吏部尚书,此言差矣!孤身为太子,若连押运粮草都畏缩不前,日后如何执掌大唐江山?”
说完,他转头望向李世民,目光中满是不甘与急切。
“陛下,当年您十八岁便领兵起义,如今北疆将士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儿臣身为储君,若连押运粮草都不敢担当,他日又何以为万民之主?”
此时的大唐江山初定,血气与勇武正值鼎盛之时,朝堂上下皆崇尚开疆拓土的豪迈之风。
李承乾这番话如重锤敲在众臣心间,不说那些武将,就是一些文臣眼中,也都燃起了赞同的火苗。
之前,在赈灾上对李承乾有些不满的文臣,此刻也不禁暗暗点头——太子能有这般锐意进取的胆魄,倒不失为储君风范。
侍中王珪率更是出列,抚须朗声道。
“陛下,太子所言极是。昔年汉高祖亲征英布,虽有风险,却大振军心。今太子愿效法先贤,此等胆识,正可为大唐臣民表率!”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为之一变。
一旁的房玄龄也是心中暗惊,他没想到太子竟有这般魄力。
他深知太子此举既有为君分忧的赤诚,亦暗藏锋芒 —— 若能顺利完成押运,太子在朝堂与军中的威望必将水涨船高。
但事关储君安危,他不得不谏:“陛下,太子有心为国效力,此乃社稷之福。然储君之重,关乎社稷根本,还请陛下三思!”
“房卿所言固然有理。”
只是,还不等李世民回应,李承乾转向房玄龄,目光诚恳道。
“但此次押运,既要统筹调度,又需应对突发状况,以孤太子身份,沿途州府必不敢懈怠,粮草转运效率也能大大提升,从长远来看,孤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台下众臣闻言,眼中都闪过一丝赞许。
任他们也没想到,太子不仅胆识过人,思虑竟也如此周全。
魏征捋着胡须,沉思片刻后出列道。
“陛下,太子既有此决心,臣以为可令太子为押运主帅,另选得力将领为副帅,再派户部、工部官员随行,确保诸事稳妥。如此既能遂太子报国之心,亦可保押运万无一失。”
李世民本就是在战马上打下江山的君主,也是在战阵中杀出来的帝王。
他深知,一个储君若不经磨练,终究是差了些意思。
再加上有这么多精兵强将的保护,若这样还出现意外。
那就只能说明李承乾在军事上没什么天赋。
见太子如此坚持,又有魏征这般谏臣出言支持,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
\"好!朕准了。命太子李承乾为押运使,全权负责此次的粮草押运。\"
李承乾大喜过望,重重叩首:“儿臣谨遵父皇旨意!若不能护得粮草周全,甘愿受军法处置!”
李世民并未理会李承乾这句信誓旦旦的保证,而是将目光转向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众重臣。
“既然押运粮草的主帅确定了,不知道诸位对副将的 人选可有什么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