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胆大心细,又需通晓兵事,更要有临机应变之能。
就在李世民沉吟之际,台下的杜如晦见李世民才安排户部和工部共同筹措粮草物资,却迟迟未定押运人选,便知道李世民仍在权衡人选。
做官做到右仆射,已经是大唐文官的顶峰。
到了这个位置,几乎已经升无可升。
除了为了博得文官的最高荣誉——“文正”。
就是为了施展心中抱负和为君分忧。
而像杜如晦这样的肱骨之臣,自然更愿为君分忧。
他略一沉吟,上前一步,就欲要举荐左骁卫将军郭敬,郭孝恪。
此人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徐世绩把守黎阳。归降大唐后,被授宋州刺史、阳翟公。
陛下还是秦王时,东征洛阳,郭孝恪献上\"固守虎牢、屯军汜水\"之策,助陛下大破窦建德。
此人不仅擅长长途奔袭,更善统筹粮草,实乃不二人选。
若命他为主将,必能护北疆粮道周全。
想到这里,杜如晦正欲开口。
却见太子李承乾已经抢先出列,说出了一句让众臣哗然的话来。
“陛下,儿臣李承乾不才,也想为北伐略尽绵薄之力,恳请父皇允准儿臣押运粮草北上!”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一时间文臣武将们交头接耳,犹如菜市场一般热闹。
连李世民都猛地从龙椅上起身,惊声道:“胡闹!你知道如今的朔方是何等凶险?岂是你能去的地方!”
“陛下所言极是!太子乃国之储君,万不可轻涉险地!”
李世民话音未落,作为亲舅舅的长孙无忌,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快步出列,神色凝重道:“陛下!太子身份尊贵,关乎国本,若有闪失,大唐江山社稷如何是好?押运粮草之事,风险重重,突厥人狡诈凶残,断不可让太子以身犯险!”
说着,他转身面向李承乾,语重心长道。
“太子殿下,您肩负着大唐的未来,留在长安,协助陛下处理朝政,同样是为北伐出力,何必亲身涉险?”
面对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劝阻,没有想到李承乾非但没有被动摇,反而更加坚定。
他挺直腰板,目光炯炯地看了一眼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道,接着又朝在场的王公大臣拱手行礼道。
“父皇与诸位王公大臣明鉴!北疆战事胶着,粮草乃是决胜关键。孤虽不才,却也研习兵法十载,曾随李靖将军观摩军阵,亦熟知各地山川险要。更何况,此次押运路线,皆在我大唐境内,更是有诸多护卫大军随行,必能将粮草安然送达。”
李承乾声音铿锵有力,“更何况,比孤还小的燕王李恪,在一年前,就在朔方领兵作战。孤却从未亲临战阵。此次押运粮草,正是历练的好机会,况且......\"
\"况且什么?\"李世民眉头紧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面色各异的群臣,“再者,儿臣若能亲担此任,既能鼓舞前线将士士气,亦可让百姓见我大唐君臣一心,共御外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