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红军烈士(2 / 2)

队伍由老百姓带路,从何家庄出发。当他们走到盘石山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接着,他们经过烂坝沟,过石门坎,终于在恰是吃早饭的时候到达杨家坪。杨区长家的厨房里,饭煮得很多,菜也十分丰盛,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一天做了充足的准备。杨家坪的老百姓知道是红三军领导的游击队来打富济贫,纷纷热情地招呼着游击队员和老百姓:“要吃饭就快点吃,吃了要拿什么快点拿了走,以防杨区长的武装包围袭击。”此时,杨区长已经被眼疾手快的游击队员成功捉拿住。

然而,危险正悄然逼近。杨区长的武装,正是地方反动头目之一的联保主任张观志的队伍。张观志手下有几十百把人,武器精良,子弹充足,远比游击队的装备要好得多。这支武装原本就驻扎在杨区长家,据说是六井溪芦塘人陈士虎和一个姓曾的人跑到杨家坪向杨区长告了密。所以,张观志的武装在得知消息后,未来得及吃早饭就迅速疏散开,然后悄悄埋伏在游击队返回时的必经之路——烂坝沟的重要关口。而当时,张均望和游击队员们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还沉浸在即将为百姓带来物资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

老百姓们赤手空拳,满怀期待地想要分得一些生活物资。游击队员们虽有百多人,但只有二三十条枪,子弹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每人只有几发。他们当时估计,凭借队伍的庞大威武,一般的地方武装不敢轻易来惹。然而,这是他们在判断上的一个失误。同往的老百姓和游击队员们都没有吃杨区长家的饭,捉到杨区长后,老百姓们有的拿粮食,有的搬财物,还抬了杨区长家的一头肥猪,押着杨区长,队伍沿着原路返回。

当走在前面的老百姓和押杨区长的大多数游击队员进入烂坝沟时,突然,枪声大作,埋伏于坡上林中的张观志武装发起了突然袭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游击队员和老百姓,瞬间,几名游击队员倒在了血泊中。烂坝沟的路很窄,上面是山坡,林深木茂,便于敌人隐藏;下面是悬崖,一旦失足,便会粉身碎骨。老百姓们见状,惊恐万分,纷纷丢了手中的粮食、财物等,拼命往前跑。游击队员们奋起还击,但由于子弹太少,还击片刻后就再也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也只好避其火力,寻找隐蔽的地方躲避。杨区长也无人押解了,他因年纪大,双手被捆着,只能坐在石门坎一大田边,无法逃脱。

走在后面的游击队员有姜云汉、彭大能、杨昌义、梁言柱四人,张均望和梁言名更在其后。姜云汉等人走到烂坝沟,发现前面路上丢满了粮食、财物,却不见游击队和老百姓的踪影,他们立刻意识到前面的队伍遭到了袭击。然而,他们手中虽有枪,却没有子弹,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只好往坡上跑,躲到树林里面,观察动静。

不一会儿,梁言名同张均望一起来到了烂坝沟。姜云汉等人怕暴露目标,不敢大声叫喊,提醒他们前面发生了情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继续往前走。当张均望和梁言名走到烂坝沟路边有竹林的地方时,他们才发现前面情况不妙。张均望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拿着一支枪,他判断这个小孩可能是敌人的岗哨,为了夺取武器,增加战斗的力量,他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抢枪。小孩惊慌失措,大声叫喊起来。就在这时,埋伏在附近的地主武装听到叫喊声,纷纷向张均望开枪。张均望躲避不及,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之中,英勇牺牲。

梁言名见张均望牺牲了,心中悲痛万分,又十分慌张,急忙爬上坡,钻进树林里。后来,他在树林里碰上了姜云汉等人,他们一起绕道返回何家庄找宁国学。

张均望团长在烂坝沟英勇牺牲的噩耗传来,整个独立团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但革命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红三军将该团人马编入黔东独立团,由秦贞全团长指挥。后来,红二、六军团会师木黄,挥师湘西,黔东独立团又被编入王光泽师长、段苏全政委领导的黔东独立师。他们肩负着掩护主力转移和坚持在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的重任,在黔东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革命的壮丽篇章,为黔东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均望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黔东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铭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