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 / 2)

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期间,严格执行纪律,密切军民关系、惩治贪污蜕化行为,保持革命队伍纯洁、巩固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与黔东人民同甘共苦,促进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

红军在黔东宣传革命理论,革命真理在黔东一经传播,就坚定了黔东人民的革命信念。波澜壮阔的“神兵”斗争走上了革命道路,“神兵”转变成革命战士。傅怀忠受贺龙的重托,转运盐巴和药材到苏区,途中落入敌手,至死不屈,被誉为“特别交通员”。红军女游击队员贺咏珍与敌周旋中,在森林里吃树皮草根,坚持战斗半个月。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毁房逐民,滥杀无辜,企图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根据地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沿河水田坝乡苏维埃代表孔朝廷被敌抓去吊打,坚贞不屈,在遗书中教育其子“要与土豪彻底斗争下去……红军坚决不投敌人的降,等红军回来,你一定要替我伸冤报仇。”革命正气凛然。

(二)群众纪律严明,军民关系密切

红军是创建根据地的主力军,群众纪律是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军民关系的基础。红三军在黔东的各次战斗中,从不毁坏民房,误伤群众,特别强调:烦劳群众的事情给以酬金,部队驻军不要民众办招待,市场交易中公平买卖,按时价付款。群众耳闻目睹,感受到红军是打富济贫的队伍,自觉地摆脱反动宣传的影响,陆续返回居住地,参加革命活动。红军和苏维埃干部积极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关心特别困难群众的生活,赠送衣被和其他日用品,平时款待卖柴卖菜的群众,而群众也愿意把黄瓜、四季豆等蔬菜挑到红军驻地进行交易。看到伤病员的痛苦,老百姓送来草药、药方。干群关系融洽,军民鱼水情深。为配合红军作战,印江县第一区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尚质,年已六十多岁,仍率领数十名群众组成担架队,亲临战场运送伤员,充分体现了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

(三)巩固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

黔东历史上,苗族人民深受“赶苗夺业”迫害,而“毕兹卡”(土家人)也被赶入山林,数十万少数民族人民受到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把发展民族关系,谋求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政府的一个根本工作方针,在《关于苗族问题决议》里就明确指出要消除一切民族的界限、嫌隙,建立亲密的联合,共同反抗土司的压迫等任务。贺龙、关向应等红军领导人亲自宣传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沿河土家族工商业户深受鼓舞,自愿筹资支援红军建设。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更是根据地长期性的工作。松桃严家坡区10个乡苏维埃政府中,苗族干部占了干部总数的40%。土家族歌谣《十杯酒》中唱到“到处成立苏维埃,革命成功万万代”。红军写下的“中国红军保护苗家工农群众!”等标语,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力见证。

(四)同甘共苦,艰苦创业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艰苦的环境中开辟的,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顽强苦斗。黔东人少、地少,老百姓很穷,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给养。军民通常有粮吃干饭、粮少吃稀饭,无粮吃野菜,红军把有限的浮财分给群众,而老百姓把上山采摘的野菜捐给红军。军民甘苦与共。地方的游击队、自卫队边打仗,边耕种,还要为红军家属割谷、为群众代耕等,印江天堂就有一支专为红军提供粮草、保障作战需要的给养队。群众深信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服穿”的军队,是“干人”(穷人)的队伍,因而自愿献铜铁支持红军作修理枪械用,有的群众还帮子弟兵打草鞋、送铺草。军民十分亲近。经过红军干部艰苦工作,地方武装迅速得到发展。如沿河独立团就是红军干部贺炳炎带领干部大队的一个班到沿河上坝,深入做群众工作,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努力组建和发展起来的。

(五)严厉惩治贪污蜕化,保持革命队伍纯洁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颁布施行一系列政策法令,加强干部组织纪律、形势政策等教育,建设一支纯洁的革命队伍。财政经济工作中严禁利用职权,挪用公款,或中饱私囊,贪污、盗窃财物,犯者重罪。打土豪所获的财物要交公,这是一条铁的纪律。个别红军干部或游击队长因偷拿一匹布,私扣一斤粮,暗藏一只手镯,数量虽少,但触犯法令,被依法惩处。如红花园乡游击中队长吴德高、风谷岭乡游击中队长杨秀章,因贪污被撤职。一般来说,发现有贪污盗窃行为者,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启发其革命阶级觉悟,或在公众曝光,发挥群众的革命权力,进行批判处理;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职,或处以极刑。同样,为确保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巩固革命队伍的阶级团结,对革命队伍内的蜕化变质分子绝不姑息。特区征粮部长方锡之与敌勾结,出卖特区情报、罗南溪乡游击中队长杨通茂包庇土豪劣绅、一战士因丧失革命斗志,与一个有钱财的寡妇姘居等,均遭到严惩。

创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是黔东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又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成为黔东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

千百年来,黔东各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进行过无数次的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农民起义斗争,虽然打出的旗帜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体都是由贫苦农民组成,斗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农民起义既有反抗封建主义的革命性一面,也有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一面。由于斗争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反抗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仅仅为取得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没有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远大目标;采取以信奉上帝,依托鬼神,靠搞封建迷信活动等落后方式组织群众,而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没有制定代表工农劳苦大众长远利益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确立为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更没有建立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训练有素的军队等,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是黔东农民斗争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1934年5月,中国共产党及党所领导的红三军来到黔东,就担负起领导黔东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重任。红军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颁布各种纲领及法律法规,指导和推动黔东苏维埃革命运动,充分体现了党和红军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黔东人民的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黔东人民的革命斗争走上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黔东人民推翻了反动政权,打倒了土豪劣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武装、实行工农专政,广大工农群众当家做主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反抗封建剥削阶级统治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黔东农民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开始。

(二)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走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革命事业有了党的领导,有了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以后,还要靠人民大众共同行动起来,将目标变为现实。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黔东各族人民与红军表现出空前的阶级团结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党和红军的教育,黔东人民懂得了革命必须拥有工农自己的武装、靠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认识到过去的反动统治者和土豪劣绅等少数人之所以敢于压迫广大的劳苦大众,就是因为他们有反动军队作后盾,有官府撑腰,各自都豢养一批地方武装对民众进行镇压。黔东人民吸取先辈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受红军革命思想的影响,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自己的工农武装队伍,方能把土豪劣绅打倒。因此,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军独立团、游击队和自卫队等地方工农武装。地方工农武装一般由红军干部担任政治委员,制定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军事训练,制定严格的纪律,配合红军作战,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为根据地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红军在帮助黔东人民建政建军的过程中,与黔东人民结下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黔东人民爱护红军、拥护红军,纷纷把青壮年送到部队当红军,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甚至用生命保护红军。在此期间形成的军民鱼水情,不仅解决了黔东人民拥有自己武装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红军自身的发展壮大的问题,红军与黔东地方武装密切配合,成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坚强柱石,使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发挥了黔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重大革命影响。

(三)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教育和引导群众,由各族人民当家做主人

在黔东苏维埃革命运动中,建立了黔东历史上崭新的人民政权,即各级苏维埃政府。这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是革命的胜利成果。苏维埃运动采用人民政权形式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黔东革命根据地苏维埃运动在黔东乃至整个云贵地区都是史无前例的,根据地人民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直至深信不疑,这是黔东人民政治信仰的一个质的飞跃。苏维埃制度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确立后,根据地人民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充分运用政治权利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出席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并在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出孙秀亮、陈正国、秦育青等工农兵优秀代表人物,组成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人民拥护苏维埃制度,以实际行动支持苏维埃政府的各项主张,为建设和保卫根据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扞卫苏维埃政权和土地革命的成果。在黔东苏维埃革命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军政干部和英雄人物,他们不仅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力量。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的政权得由人民自己去创造、建立,人民的政权靠人民自己去维护、扞卫,人民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武装,才能组建成自己的政权,只有掌握了政权,穷苦人民才能当家作主,才能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彻底解放。

黔东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红军与黔东人民在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中,培植和孕育了黔东人民引以为豪的黔东革命精神。其内涵主要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奋发图强;依靠群众、为民谋利。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革命精神,激励黔东人民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黔东革命老区精神成为鼓舞黔东人民继承革命传统,为“富民兴铜”大业勤奋工作,努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黔东人民和红军指战员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企图消灭红三军的图谋。当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国民党调集湘、桂、川、黔军队协同“围剿”苏区,妄图将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苏区军民共同奋战,前仆后继,进行上百次战斗,虽然付出两千多军民牺牲的沉重代价,但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与“围剿”,保卫了苏维埃政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中,黔东人民尤其要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发扬红军当年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改革中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黔东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红军部队在没有固定给养供应的情况下,军民没有几天吃过饱饭,红军和苏维埃工作人员没有薪水,更没有购置家产,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几千红军战士的衣食住行和各级苏维埃政权的正常运转,红军帮助群众种地收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黔东人民仍然要倡导艰苦奋斗精神,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革命传统,发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做到居安思危、戒奢尚俭。

(三)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

红三军之所以能在黔东建立根据地,所依靠的是一种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黔东人民永远忘不了:在红六军团石阡甘溪战斗失利后,贺龙亲率大军长途跋涉百里外接应,两军团会师后,贺龙代表黔东军民,为红六军团营以上干部配备了马匹等等动人的故事。黔东人民永远也忘不了:红军为百姓挖穷根,而百姓自己吃野菜、树皮,把仅有的粮食送到红军军营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因为有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各民族团结,才有根据地的巩固和拓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黔东人民仍然需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大局观念和中心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协调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摒弃各自为政和只顾局部的狭隘思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四)依靠群众、为民谋利的精神

在黔东苏维埃运动中,红军与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红三军帮助人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人民拥护红军,自觉为红军护理伤病员,传送情报,纷纷把自己的亲人送到部队当红军。全面推进黔东小康社会,每个党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坚持了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提炼出来,变成我们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人民增产增收,推进黔东小康社会、和谐铜仁建设。

英勇的黔东军民创造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培植了黔东革命精神,这笔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老区各族人民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