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如何是好(1 / 2)

此刻,他实在难以决断。

若魏确已被秦吞并,那么越界便是踏入敌国领土,以嬴正的性情,日后对燕用兵必然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

但如果李奇只是故布疑阵,意在拖延燕军入魏的步伐,那燕丹就真的错失良机了。”殿下,该如何是好?”

燕国众将皆望向燕丹。

与各国相同,燕国并无威名赫赫的大将,唯一的上将庆秦此时并未出征。

因此,所有决定权都在燕丹一人身上。

面对部下的询问,燕丹亦深感困扰。

这一选择关乎燕国命运,稍有不慎,后果难料。

也因此,边境陷入了胶着状态。

李奇摇头叹息:“燕丹,听闻你常以自身能力与我大秦之主相比,今日一见,实在高看你了。”

燕丹闻此言,眉目间满是愤恨。

他握紧剑柄,心中怒火翻涌,却又因恐惧而无法行动。

李奇毫不在意燕丹的目光,继续说道:“秦王胸怀天下,三晋既灭,燕国亦难逃其手。

你身为太子,即便将来秦军踏平燕地,你依旧只是个无用的储君罢了。”

“到那时,我定亲俘于秦,献你于王。”

李奇冷笑着。

燕丹神情扭曲,拔剑指向李奇,却被左右劝止:“殿下莫怒!此人正欲引您出兵挑衅,若贸然行动,反使我国失了道义。”

燕丹深吸一口气,收起剑刃:“李奇,你确实令人忌惮,但我燕丹绝非易与之辈。

若秦军胆敢犯我疆界,必叫尔等付出代价。”

虽如此说,他终究未敢真正对抗,转头下令班师回朝。

李奇望着燕丹远去的身影,轻蔑一笑:“终究不过是个庸才,徒有虚名。”

边境外,李奇早已料到燕丹并无胆量来犯。

若是换作秦始皇或李奇自己领兵,定会毫不犹豫越界出击。

然而燕丹顾虑重重,缺乏魄力,说到底,他多年作为太子并非仅因父王长寿,更因其自身无能。”上将军。”

\"接下来如何行动?\"

李青策马至李奇身旁,恭敬询问。”把魏国捷报呈递给大王,并告知章寒,调遣五万大军镇守此地边界。”

\"若有敌方入侵我国疆域,格杀勿论。”

李奇冷眼看着撤退的燕军说道。”是。”

李青立即回应。

……

秦国,咸阳,秦王宫内。

群臣因李奇擅自发兵攻打魏国之事议论纷纷。”大王,\"

\"李奇越权用兵攻魏,甚至联合王简上将军一同出征,这是大忌,绝不能宽容。”

\"恳请大王追究李奇责任,否则难以服众。”

李斯抓住这次机会,立刻起身奏报,言辞严厉。”臣等附议。”

\"李奇此举,不仅越权,更是大逆不道。”

\"恳请大王收回其兵权,押解回京问罪。”

众多大臣随声附和。

满朝文武皆主张严惩李奇。

见状,

蒙逸不敢久坐,随即站起:\"启禀大王,李奇发兵必有缘由,定是瞅准了良机才先行一步,未及请示大王。”

\"此事恐有隐情,请大王明察。”

\"蒙大人此言欠妥。”

李斯见蒙逸为李奇辩护,顿时怒喝:\"我大秦之所以强盛,在于法度严明。

李奇擅自用兵,既违秦法,又悖王命。

若此事可容忍,则何以约束百姓遵法?\"

\"此等逾矩之举,必须严惩……\"

李斯抓住这个契机,决计不会轻易放手。”廷尉所言有误。”

“兵家之理,在战场之上,变数无穷。

李奇上将军此举,必是因魏国乃至其他诸侯国有异动,难道各国侵扰我大秦,甚至魏国挑衅我大秦,李奇上将军只能袖手旁观不成?”

韩非当即挺身而出,对李斯反驳道:“你这是强词夺理。”

李斯怒目瞪向韩非。

自韩非入朝以来,与他同为九卿之一,但凡李斯稍有举动,韩非定要出言相争,这让李斯既恼怒又无奈。”住口!”

高座上的嬴正冷眼扫过众人,喝止道。”大王息怒。”

群臣齐齐跪拜,噤若寒蝉。

然而下一刻,嬴正的话让李斯脸色骤变。”李奇兴兵,是寡人之意。”

嬴正直言。”什么?”

李斯震惊,难以置信。

他认为嬴正这是在袒护李奇。

满朝文武亦皆抬头看向嬴正。”李奇离咸阳返李时,寡人曾赐予他密诏,这密诏同样交予了王简。”

“攻魏之事,全权交付李奇,他若认为时机成熟,可命王简发兵。”

“此事,相邦、冯卿皆知情。”

嬴正语气平静。”确实如此。”

“此事乃我大秦秘事。”

“李奇离都之时,大王特别叮嘱过。”

“若非我和冯劫负责粮草调度,大王也不会告知此事。”

王绾与冯劫出列道。

二人话音落下,李斯欲扳倒李奇的计划瞬间破灭。

对此事,他竟一无所知。”臣不知内情,恳请大王恕罪。”

李斯慌忙跪拜。”廷尉执法,自当维护秦法尊严。”

“不过……”

嬴正话语稍停,目光转向李斯:“切勿仅凭个人情感行事。

李奇虽年轻,却不鲁莽,他岂会不知秦法严苛、王权至高?”

“臣明白。”

李斯垂首聆听,不敢多言半句。”这李斯。”

“看来日后得设法压制他,但他并无过错,难以寻机动手。”

蒙逸冷眼瞥向李斯。”罢了。”

“此事就此作罢。”

“不知者无罪。”

嬴正沉声说道。”大王英明。”

众臣随声附和,原本主张惩罚李奇的大臣纷纷跪拜。”算算时日。”

“李奇率军伐魏已逾两月,魏国应有战报传来。”

嬴正突然开口。”报!”

嬴正话音刚落,大殿外传来急促呼喊。

一名八百里加急的锐士快步闯入殿内。”魏国急报?”

嬴正霍然起身,凝视着这名闯入的传令兵。”臣乃寒郸大营李奇上将军麾下亲卫营士卒,受命传达魏国捷报。”

士兵激动地禀告。”捷报?”

嬴正微怔,旋即面露狂喜。

满朝文武亦目瞪口呆,注视着这名士兵。

李奇与王简联手伐魏不过两个月,怎会有捷报传来?

能称为捷报,定是大胜,否则只是寻常军报。”速呈上。”

嬴正期待地说道。

但随即想起这是长子首次主导的灭国之战,理应让满朝共闻,遂改口:“不,不必呈上,你当众宣读即可。”

“臣遵旨。”

士兵立即取出捷报展开,高声诵读:“臣李奇,敬呈大王。”

李奇受大王重托,肩负灭魏重任,自抵达李地后便马不停蹄。

仅三个月,他便暗中联络王简上将军,部署函谷大营东进攻魏,自己则率军南下。

在边境一役,李奇击败魏国名将庞雄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攻破魏境防线。

魏无忌闻讯撤回主力回防大梁,集结全国兵力固守,期望借助大梁城坚不可摧之势,等待齐、楚、燕三国援军共同对抗秦军。

然而,李奇与王简的五十万大军却对大梁城围而不攻,持续了整整十八日。

这一举动让满朝上下皆感疑惑,不明白其中深意。

直到亲卫续报道:“魏无忌是魏国栋梁,麾下兵力近四十万。

若强行攻打,必定损失惨重。

因此,我军采取围而不攻之策,制定破国之计。”

“我军三十万精锐负责挖掘堤坝,函谷大营的三十万锐士则砍伐树木建造船只。”

“十八日后,黄河泛滥,大梁城被洪水淹没。”

……

听罢此言,嬴正震惊不已,群臣亦对此奇策惊叹不已。”决堤黄河,以水灌城?”

“这真的可行吗?”

“若是可行,即便魏无忌将大梁城加固至铜墙铁壁,在自然力量面前也毫无意义。”

“从这份捷报来看,李奇将军已大功告成。”

“倘若属实,大梁城毁,魏国已基本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