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江山,终有一日要托付于你。”
“从今日起,你可代为听政,但切记——”
“不可轻信一人之言,亦不可独断专行。”
赵弘跪地叩首,声音坚定: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必不负社稷重托。”
次日,早朝正式改由太子赵弘主持。他年仅十八,却仪表堂堂、谈吐不凡,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也正因为他的年轻与缺乏经验,朝中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权谋之争:陈平吴广,各怀心思】
赵弘初掌朝政,便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
军务司提议增兵朔方,以应对匈奴残部蠢动;
政务司则主张削减军费,用于赈灾江南水患。
陈平力主“节制军权”,认为连年征战已使国库空虚,应休养生息。他在朝会上直言:
“如今边疆虽有异动,但非大敌。”
“若继续扩军备战,百姓恐难承受。”
吴广却拍案而起:
“此言差矣!”
“匈奴狼子野心,岂会甘心失败?”
“若不早作准备,待其卷土重来,悔之晚矣!”
两人争论激烈,赵弘左右为难。他求助于影卫司首领李严:
“你觉得,谁说得更有道理?”
李严沉吟片刻,答道:
“殿下,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这是他们在试探您的底线。”
赵弘沉默良久,终于下令:
“两路并进。”
“军务司拨款五万石粮草,加强朔方防务。”
“政务司调拨三万石,用于江南赈灾。”
“其余款项,由内阁统筹安排。”
此举令群臣震惊,也令陈平与吴广各自收敛锋芒。但他们心中明白:
这位年轻的太子,并不像表面那般软弱。
【外戚窥权:王家再动,密谋夺政】
与此同时,皇后王氏之兄王仲并未因上章之事彻底收手。他在府中秘密召集亲信,低声谋划:
“赵信已病重,时日无多。”
“若能扶太子早日登基,便可借太后之力掌控朝政。”
“我已遣人联络边将李广,只待时机成熟……”
此事被影卫司探知,立即呈报赵信。赵信闻讯后,并未怒斥,反而露出一丝冷笑:
“看来,有人以为朕已经撑不住了。”
“那就让他们再等一等。”
他不动声色地召见王皇后,语气平静:
“你哥哥最近可好?”
“听说他与李广走得很近。”
王皇后脸色骤变,连忙辩解:
“陛下误会了……”
赵信摆手打断:
“朕不想听解释。”
“只要你记住,朕还活着。”
“就没人能越过朕,擅自决定帝国的命运。”
王皇后吓得伏地叩首,连连称是。她连夜派人警告王仲,命其不得妄动。王仲无奈,只得暂时隐忍。但他知道: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地方不安:西南复叛,北疆告急】
就在朝堂风波未平之时,边疆局势再度紧张。
西南蛮族再次反叛,攻陷犍为郡,烧毁粮仓;
朔方镇将李广突然上书请求自决军务,不再受中央调度;
西域传来消息,大宛国已与匈奴结盟,意图切断丝路贸易。
赵弘面对这些奏报,眉头紧锁。他亲自前往御书房请示赵信:
“父皇,边境告急,该如何应对?”
赵信躺在榻上,目光如炬:
“你要学会,自己做决定。”
“朕不能永远替你挡风遮雨。”
赵弘深吸一口气,随即下令:
任命韩信为南征大将军,率军平定西南叛乱;
削去李广朔方镇将之职,召回京城述职;
派遣使者出使大宛,晓以利害,分化其联盟;
命工兵营修筑“西南栈道”,打通后勤通道。
他还亲自写了一封诏书,昭告天下:
“赵朝以民为本,以法为准。”
“若有不服从朝廷者,皆视为叛逆。”
“无论贵贱,皆当依法惩处。”
诏书一经发布,朝野震动。一些观望的大臣开始重新评估这位年轻太子的能力。
【尾声:风雨欲来,山雨欲满楼】
夜深人静,赵弘独自站在观政台上,望着天际的乌云。他知道,自己已走上风口浪尖。
“我不是父亲那样的英雄。”
“但我必须成为一位合格的君王。”
他回头望向皇宫深处,低声道:
“父皇,您还在看着我吗?”
“请您放心……我会守住这片江山。”
而在另一端,赵信静静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他喃喃道:
“弘儿,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这世上最危险的战场,从来不是沙场。”
“而是人心。”
风起咸阳,暴雨将至。
太子监国,风雨欲来。
赵帝国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