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海上争锋:标准化货船首航东南亚(1 / 2)

泉州港在战后的余晖中逐渐恢复生机,码头工人忙碌地搬运着货物,起重机的齿轮吱呀作响。林远站在港口了望台上,望着一艘艘修补后的战船和商船,心中却在谋划着一场更大的变革。苏婉娘抱着账本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欣喜:“掌柜,保险制度推行后,海运联盟的赔付压力减轻了不少,可商船运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林远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港内参差不齐的船只:“传统商船大小不一、结构各异,不仅装卸效率低,维修成本也高。我们要造标准化货船。”他展开一幅图纸,上面是一艘线条简洁、结构规整的大型货船,舱室布局经过精确计算,可最大化利用空间,“就像物流学堂的算术题,把复杂的问题标准化、简单化。”

然而,计划刚提出就遭到诸多质疑。漕帮老舵主捻着胡须摇头:“老祖宗传下来的造船法子用了几百年,改不得!而且造新船,钱从哪儿来?”船匠们也面露难色:“这种新式船型,我们从未试过,风险太大。”林远没有退缩,他召集海运联盟的核心成员,在物流监查司召开彻夜会议。

“诸位请看。”林远指着沙盘上的模型,“标准化货船可实现模块化生产,船身、甲板、舱室等部件在不同工坊预制,再统一组装,工期能缩短三分之一。而且,相同规格的部件便于维修更换,成本能降低两成。”他又翻开账本,“至于资金,保险金的盈余加上联盟的部分积蓄,足以启动第一批建造。”

在林远的坚持下,标准化货船项目正式启动。物流学堂的算术师们日夜测算,优化船型设计;船匠们则在工坊里反复试验,将传统榫卯工艺与新式连接技术结合,确保部件的通用性。为了激励工匠,林远设立了“创新奖”,对提出有效改进方案的人给予重赏。

首批五艘标准化货船在秘密中建造,船身采用南洋进口的铁木,坚固耐用;甲板铺设特制的防滑木板,保障货物装卸安全;舱室内部安装了物流学堂研发的新型通风系统,可调节湿度,防止货物霉变。船帆则选用上等的苎麻帆布,配合改良后的滑轮与绳索,能更灵活地借助风力。

首航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林远亲自挑选经验丰富的船长和水手,对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熟悉新船的性能与操作。同时,暗影小组传来消息,葡萄牙人与倭寇在东南亚海域蠢蠢欲动,企图拦截大明商船。林远立即调整航线规划,制定了多条备用路线,并为每艘货船配备了武装护卫。

首航仪式在一个晴朗的清晨举行。泉州港彩旗飘扬,百姓们聚集在岸边,好奇地张望着焕然一新的标准化货船。林远站在旗舰“远航一号”的甲板上,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船队缓缓驶离港口,朝着东南亚进发。

航行初期,一切顺利。标准化货船凭借合理的船型设计,航速比传统商船快了两成。水手们在新式舱室里休息得更好,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然而,当船队进入南海海域时,遭遇了强热带风暴。海浪如小山般涌起,拍打着船身。

“稳住船舵!调整帆角!”船长在指挥台上大声呼喊。得益于坚固的船身和灵活的帆具,标准化货船在风暴中虽剧烈摇晃,但始终保持稳定。林远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心中暗自庆幸:“多亏了改良设计,不然这次可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