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参观上海(1 / 2)

水煮大明 嗒嗒猪 1215 字 1天前

魏老太太拄着鎏金拐杖,余氏抱着西洋座钟,宋家俩闺女叽叽喳喳扒着船舷——这支\"宋家观光团\"刚在金山码头踩下脚印,就被汤青雨的\"豪门接待套餐\"震撼到瞳孔地震。专家别墅的落地窗映着栽满鲜花的花园,自动冲水的马桶哼着泉水奏鸣曲,连洗手池水龙头都是黄铜的!别墅的豪华程度和舒适环境,让人感到无比好奇和兴奋。体验到的居住感受,远远超出预期。

正当宋应星盘算着带老母亲逛逛城隍庙时,汤青雨带着恶魔低语降临:\"明儿下午钟表公司上市敲钟,您必须亲自上台!\"全家瞬间进入懵逼状态,余氏手里的鎏金拐杖嗒掉在地上——这\"敲钟\"莫不是要把老爷子当更夫使唤?众人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不明白“敲钟”究竟是什么意思。

宋应星扶额苦笑,突然福至心灵:\"正好带一家人逛逛上海新城!\"实际上,已经来金山快一个月了,早就应该去上海的造船厂、铁厂、玻璃厂、水泥厂等实地考察。于是,他决定借这次机会,将公事与私事一并处理。

崇祯三年四月十七日,天色微亮,薄雾尚未完全消散,金山通往上海的官道上,三驾装饰豪华的四轮马车正疾驰而过。令人惊叹的是,沿途的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路面平整坚实如同镜面,车轮驶过,不沾半点泥尘。车后扬起的尘雾极细,转瞬即在晨风中消散。宋氏族人端坐车中,仿佛行走在琉璃世界之中。车外,江南的春色扑面而来:嫩柳依依垂岸,绿水悠悠流淌,远处的青山被轻纱般的薄雾笼罩,而道路两旁新垦的农田已泛出青绿,田埂上偶尔可见老农荷锄而过。宋氏家人们首次来到金山,一路所见这与别处迥异的景致,无不让他们赞叹不已。

正值仲春时节,上午十一点,阳光逐渐驱散了晨雾,柔和地洒满大地。在上海金山钱庄那高耸的楼顶上,一口新建的巨钟适时敲响,十一声悠长而雄浑的钟声,穿透了街巷的喧嚣,直抵人心。宋应星兄弟及其家人,在汤青雨的陪同下,乘坐马车,经过轻微的颠簸,终于抵达了上海外滩。他们刚一下车,便被眼前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深深震撼。

宋氏管家早已做好准备,依照汤青雨的指示,率先带领大家沿着外滩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海港那超过十里之长的繁忙码头。一艘艘巨大的商船、货船排列在港湾之中,桅杆林立,船旗迎风招展。码头上,工人们忙碌地装卸着货物,松江的布匹、江南的丝绸、瓷器,以及从海外运来的奇珍异宝、香料药材,应有尽有。商人们穿梭其中,大声呼喊着交易的话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货物堆积如山,小山般的茶叶包、大箱大箱的丝绸,让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众人隔着宽阔的江面,望向对岸。那对岸的景象更是让宋氏众人瞠目结舌。规模宏大的上海造船厂里,数十艘正在建造的船只如同蛮荒巨兽一般横卧在船坞之中。工匠们在船上忙碌地钉钉、敲打,火花四溅,木屑飞扬。大冶制铁厂的烟囱中,浓烟滚滚,铁水在熔炉中翻滚流淌,发出炽热的红光。四轮马车厂中,工匠们精心雕琢着车身的每一个部件,一辆辆崭新的四轮马车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玻璃厂里,工人们吹制着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透明的玻璃在阳光的折射下五彩斑斓。水泥厂内,机器轰鸣,平板小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泥,工人将其装袋、搬运.........

这些工厂绵延十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今日上海新城的繁华程度,早已超出了传统大明人那保守的想象,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而这扇门后的繁华,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冲击着众人的感官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