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力,这位铁塔般魁梧的汉子,热情洋溢却眼神不好,毫不在意李勇的感受。他兴奋地拽着李勇参观铁厂,逐一观赏每一个高炉和转炉,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勇本想找处理由,早点回到船上,但天算不如人算。理工男宋应星来兴致了,现在变成两人,拽着李勇一路细致地参观。李勇浑身沾满黑泥,脸上也满是黑灰,气得脸色铁青,无奈!无人在意。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此刻的宋应星,哪里什么文人的风范。其实也怪不了他们,你李勇满脸的黑灰,谁看得清你的脸色?况且你还成天假装“科技达人”,就问你,以后还装不装!其实,作为冶金狂热者一旦进入铁厂,即便知道,也不会顾及这些。总之,他们一起假装李勇是“技术专家”,不是也是,肯定和他们一样,对“打铁”充满兴趣。李勇心里苦不堪言,这些成果,都是那个不计报酬的“沈疯子”所创造,而李勇只是偶尔,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至于冶铁,算了吧,他李勇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下午,船队抵达了李标的根据地——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吴淞口地势险峻,是东南国防的关键门户,历史上被誉为“水陆要冲,苏松喉吭”,一直是军事战略家的必争之地。原有的西炮台,亦称老炮台,坐落在杨家嘴口。李标在向李勇请示并获得批准后,进行了周密的规划。他以荷兰人和郑芝龙为假想敌,模拟有上百艘战船对吴淞发起攻击,在原有的西炮台基础上,扩建了东、南、北以及狮子林四座炮台。
暮春时节,江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李勇登上西炮台的高处,目光扫过尚未完全竣工的炮台轮廓——那由水泥和石头砌成的基座坚实而厚重,数十名工匠正攀附在木架上,忙碌地安装着能够发射20斤炮弹的红夷大炮。铁器相撞的铿锵声,在江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炮台的前方,万里长江宛如一条巨蟒蜿蜒东去,江面波光粼粼,数艘商船缓缓驶过,白帆在斜阳的映照下泛着微光。远处,江水与天际相接,一片苍茫。李勇背着手站立,宽大的锦袍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腰间的雁翎刀在暮色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少爷,再过一个多月,所有的炮位都将安置完毕。”李标低声禀报。李勇轻轻点头,目光依旧紧锁在江面上——那是通往苏州府的要道,一旦重炮齐射,足以封锁大半江面。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自语道:“我金山的要塞,绝不能有失。”整个画面,与蒋公防止解放军渡长江时,巡视江阴要塞,如出一辙。江涛拍打着岸边,仿佛在默默回应。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四日下午,李勇携宋氏兄弟终于抵达金山港。码头上,汤青雨和沈佩玉早已翘首以盼,急切地等待着李勇的归来。她们很久没有施展拳脚,那招致命的死亡螺旋手,早就寂寞难耐,沙包不在,非常不习惯。同时更担心,长时间在外,与贪官和奸商为伍,这个意志力不坚定的渣男,会不会发生什么“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恶性事情,两个女孩,现在明显有些暴躁和暴力。
当李勇安全回到金山时,汤克严的殖民舰队已经抵达琉球,一场意想不到的激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