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桂花糯米藕(2 / 2)

\"尝尝。\"我递给小张一双竹筷。

年轻人迟疑地夹起一片,咬下的瞬间眼睛瞪圆了。藕的清脆、糯米的绵软、桂花的芬芳,在口中形成奇妙层次。更妙的是那若有若无的药香,让人舌底生津。

\"这...比甜品店还好吃!\"小张又夹起一片,\"而且喉咙真的舒服多了!\"

张老先生笑得皱纹舒展:\"我说什么来着?程大夫的手艺,那是'以膳为药'!\"

程明把这一幕都录了下来。镜头前,三代人围坐分享药膳的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午后,药膳馆来了位意外访客——省餐饮协会的刘会长,带着\"中华老字号\"的认证文件。

\"程教授,您这手艺该申遗啊!\"刘会长尝过糯米藕后连连赞叹,\"现在这种真功夫太少了。\"

我婉拒了:\"药膳是活态传承,不该关在博物馆里。\"

\"那至少扩大经营吧?\"刘会长指着狭小的厨房,\"政府有扶持政策,贷款、场地都方便...\"

正说着,小林扛着摄像机进来:\"程教授!网友催更呢...咦,刘会长也在?\"

两人一打照面,气氛微妙起来。原来小林之前曝光过几家\"老字号\"造假,与协会有些过节。

\"林记者,\"刘会长干笑,\"你们媒体也该多宣传正能量...\"

\"正能量的前提是真实。\"小林直视对方,\"就像程教授的藕,每一孔都实实在在。\"

眼看要起争执,我端出新做的藕粉羹打圆场:\"尝尝这个,用边角料做的,不浪费。\"

滑嫩的藕羹让气氛缓和下来。刘会长感慨:\"现在年轻人哪懂这些,都追求快时尚...\"

\"谁说的?\"小林调出手机数据,\"程教授的视频,18-25岁观众占47%。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是不喜欢虚假的传统。\"

这话点醒了我。傍晚打烊后,我召集程明和小林开了个小会。

\"我想做个尝试。\"指着后院堆积的藕节,\"把桂花糯米藕做成便携装,让上班族也能吃上。\"

\"工业化生产?\"程明皱眉,\"您不是反对...\"

\"不,是小批量手工制作。\"我画出构想图,\"真空包装,低温杀菌,保留原味。\"

小林眼睛一亮:\"配上视频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制作过程!\"

\"对,让消费者知道每一口背后的功夫。\"我强调道。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试验了各种包装方式。最终选定可降解的玉米纤维袋,每袋两片藕,配独立糖桂花包。程明设计了复古风格的标签,印着\"青城药膳\"的篆体印章。

试吃反馈出乎意料。小张带着同事团购了五十份,说加班时当宵夜,比泡面健康多了。附近医院的护士长也订了一批,给夜班医护当营养补给。

\"程教授,\"护士长打来电话,\"我们有个肺癌患者,化疗后没胃口,吃了您的藕片居然主动要饭了!\"

最惊喜的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他们自发组织了\"药膳读书会\",一边品尝糯米藕,一边学习《本草纲目》的藕篇。

秋意渐浓时,我们的\"便携药膳\"小作坊初具规模。每天限量生产一百份,却供不应求。不是因为营销,纯粹是口碑相传。

\"爸,您看。\"程明指着手机评论。一位网友写道:\"吃了十年超市速食,第一次尝到'食物'的味道。\"

我忽然想起师父临终的话:\"远儿,药膳之道,不在治已病,而在治未病;不在疗身,而在疗心。\"

这小小藕片,或许正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人们找回与食物、与自然、与传统的那份真诚连接。

夜深了,月光洒在晾晒的荷叶上。明天又要采藕,又要蒸制,又要包装...周而复始,却从不重复。因为每一节藕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次制作都有新的领悟。

就像师父说的:\"天地万物,皆是药橱;四季轮转,无非方剂。\"在这白露为霜的季节里,一节藕,一把米,一勺桂花,便是最好的养生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