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卡罗来纳州在德军铁腕统治下局势渐趋平稳,陆军上将汉斯·米勒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地图上代表德军势力的旗帜如墨色潮水般蔓延。他眼神冷峻而坚毅,脑海中勾勒着更为宏大的军事蓝图。此刻,他手中握有 600 万德军野战部队这一庞大力量,宛如掌握着开启征服之门的钥匙。其中 200 万精锐被部署在基利基利河沿岸,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而剩余的 400 万大军,则如蓄势待发的利箭,随时准备向北呼啸射出,进一步拓展德军在北美洲的统治版图。
一、多线并进的战略布局
米勒深知,要实现大规模的领土扩张,需精心谋划一场全面、多面且多线的进攻战役。他将 400 万大军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配,兵分多路,从不同方向如猛虎扑食般向北推进,试图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与精妙的战略布局,迅速撕开美军防线,将更多战略要地纳入囊中。
第一路大军,堪称德军的精锐之师,约 150 万兵力,沿着贯穿南北的主要交通干线浩荡前行,目标直指弗吉尼亚州。这支部队集结了德军最精良的装甲师与摩托化步兵师,他们的装备堪称顶尖。一辆辆坦克如钢铁巨兽,厚重的履带仿佛能碾碎一切阻碍,炮塔上的火炮威严地指向远方,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德军的强大。装甲车如敏捷的猎豹,车身线条流畅,搭载着训练有素的步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此外,部队还配备了大量口径各异的火炮,从轻型迫击炮到重型榴弹炮,应有尽有。这些火炮排列整齐,炮管林立,宛如一片钢铁丛林。当它们开火时,必将释放出毁天灭地的力量。
部队行进时,那场面蔚为壮观。坦克的履带碾压着地面,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仿佛大地都在为之颤抖。装甲车风驰电掣,扬起漫天尘土,形成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尘龙。步兵们身姿挺拔,身着整齐的军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天空中,德军的战机编队如黑色的雄鹰,呼啸而过。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巡逻,敏锐地监视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为地面部队提供坚实的空中掩护;侦察机则如幽灵般穿梭在战场上空,利用先进的光学和电子侦察设备,将地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为指挥部传回详细而准确的情报。
第二路大军,100 万兵力,朝着东北方向的马里兰州挺进。这一路德军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与交通特点,制定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深知,马里兰州地势起伏,河流交错,交通网络错综复杂,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部队携带了大量轻便且易于操作的轻型武器,这些武器便于在复杂地形中快速转移和使用。同时,他们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从便携式对讲机到车载大型通讯电台,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顺畅的通讯联络,以便各部队之间紧密协同作战。
行军过程中,德军时而集中优势兵力,如雷霆万钧般突破美军设置的关键防线;时而化整为零,分散行军,利用地形和植被的掩护,悄然潜行,迷惑美军的侦察。他们犹如一群狡黠的狼群,在广袤的土地上寻觅着美军防线的破绽,一旦发现机会,便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致命一击。
第三路大军,120 万兵力,挥师西北,目标锁定西弗吉尼亚州。这支部队在组建之初,便着重强化山地作战能力的培养。士兵们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山地战训练,对山区的地形、气候和作战技巧了如指掌。他们熟悉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快速行军,如何利用岩石和树木进行隐蔽和掩护,如何在山谷中设伏和突袭。
部队配备了专门为山地作战设计的装备。轻便的迫击炮便于在狭窄的山路上搬运和操作,能够在近距离内对美军阵地进行精准打击。山地自行车则成为士兵们在山区快速机动的利器,让他们能够迅速穿梭于山间小道,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美军防线周围。此外,士兵们还配备了攀岩工具、雪地装备等,以应对山区复杂多变的环境。
剩下的 30 万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被部署在战略要地。他们严阵以待,时刻关注着各个战线的战况。一旦某条战线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增援或应对突发变故,总预备队便能迅速响应,如同一支隐藏在暗处的利刃,随时准备出鞘,确保整个进攻行动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弗吉尼亚州的激烈交锋
向着弗吉尼亚州推进的 150 万德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抵达边境。美军早已预料到德军的进攻,在边境地区构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试图阻挡德军的脚步。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德军那庞大的阵容时,心中仍不禁涌起一阵寒意。
德军先头部队抵达美军防线前沿后,展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与专业性。他们并未贸然进攻,而是迅速建立起临时营地。工兵们熟练地搭建起帐篷,设置防御工事,挖掘战壕,布置铁丝网,在短时间内便构建起一个坚固的临时据点。与此同时,侦察部队如鬼魅般出动,展开全面而细致的侦察行动。
德军的侦察机在美军防线空域如幽灵般盘旋。这些侦察机装备了先进的高清摄像设备和电子侦察装置,能够拍摄到美军防线内的每一个细节,从工事的布局、兵力的分布到武器的配备,无一遗漏。电子侦察设备则不断扫描着美军的通讯频段,截获他们的通讯信号。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迅速对截获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从中获取美军的兵力部署、防御重点以及作战计划等关键信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侦察,德军对美军防线的情况已然了如指掌,仿佛将美军的底牌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