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皆皱眉沉思。
一旦建业城百姓大多归附魏军,日后收复该城将更困难。
若城中民众能协助吴军里应外合,则夺回建业城的机会较大。
然而,以吴军现有兵力,短期内难以集结足够力量攻城。
三人寄希望于吴国百姓不会轻易倒向魏军,同时盼魏军尽快发动攻势,在水战中重创敌军。
吴国百姓若得知本国实力增强,信心必将倍增,民心亦会向背分明。
民心既定,军心必振,士气随之高涨。
士气一盛,吴国实力自然得以提升。
“有何计策可击退魏军?”
“又如何使魏军远离建业?”
孙皓平静道出心中所想。
“陆战难敌魏军铁骑。”
“如今魏军似欲于建业休整。”
张布剖析现状。
“若魏军处境如吾等般困顿呢?”
诸葛诞提出关键思路。
“如何令魏军处境同吾等一般?”
“魏军拥无敌铁骑,此乃实情。”
张布虽不愿挫其锐气,却不得不承认。
“若魏国国都被扰,岂有不回援之理?”
诸葛诞此言,让张布与孙皓皆感意外。
“难点在于,何处能给魏国国都以威胁?”
“吾等现有余力行此事乎?”
张布断然否决此念。
内外交困之际,吴国实难为继。
吴国连组建征伐之师的兵力都捉襟见肘。
更遑论远袭魏国国都。
纵使不计魏国国都守备如何森严,单是山阴至襄平间的重重关隘,吴军能否抵达襄平尚属未知。
“非谓吾等亲征。”
诸葛诞莞尔一笑。
“汝意何为?”
听闻此言,孙皓立时兴奋起来。
“可唆使他人代劳。”
诸葛诞话语一出,孙皓喜形于色。
但张布陷入深思。
“妙哉!”
“既能耗魏军之力,又保吴国元气。”
孙皓对诸葛诞的提议颇为满意。
正当孙皓与诸葛诞欢欣之时,张布缓缓道出忧虑。
“此事不易施行。”
“有何依据?”
诸葛诞察觉到张布话中有试探之意,便用稍显冷淡的语气反问。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选。”
尽管听出诸葛诞语带质疑,张布依旧直言:
“匈奴。”
“匈奴意图侵入中原之事,天下皆知。”
“若论阻碍,魏国无疑首当其冲。”
诸葛诞语气笃定。
“如何确保匈奴按你的设想行事?”
张布追问。
“匈奴欲侵中原,势必与魏国交战。”
“只需告知他们魏军不在境内,匈奴岂会错失良机?”
诸葛诞情绪激动地回应。
“至于谁去……”
张布敏锐地捕捉到诸葛诞话语中的决绝。
他立即抛出最关键的问题。
此言一出,诸葛诞陷入沉思。
从山阴城启程,至少需数月方能到达。
待抵达匈奴之地,局势已难以预料。
匈奴远离吴国,且其间横亘着魏国。
即便绕过魏国,最终抵达匈奴,其反应亦不可测。
即便侥幸存活于魏国,也难逃死于匈奴的命运。
这无疑是九死一生的差事。
存活希望微乎其微。
在如此险境下,又有谁能自愿前行?
三人一时无言。
“不去尝试,怎知结果?眼下还有别的法子吗?”
诸葛诞不愿再思虑其他对策。
“那由谁来执行?”
“又谁能甘愿冒险?”
张布目光如炬,直视诸葛诞。
“今日就此作罢,明日召集众人商议。”
孙皓见二人争执不下,遂充当和事佬。
劝他们暂且冷静。
听闻孙皓之言,二人沉默。
“你们各自回去处理事务。”
“给我片刻独处的时间。”
孙皓不堪其扰,便让二人退下。
“嗯。”
张布和诸葛诞察觉到孙皓的疲惫,没有迟疑地离开了。
张布着手处理文书事务,而诸葛诞则返回校场训练士兵。
他们未曾留意到的一侧,匈奴部族正暗中聚集力量。
申时的建业城,历经一天恢复如初。城内多数人已恢复正常生活,因战事未造成严重破坏,加之百姓归返与魏军努力,建业迅速重现昔日繁华。街巷间商贩吆喝、行人穿梭,一切如旧,唯守军换作魏卒不同以往。魏卒威名在外,然今日的温和姿态赢得百姓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