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这才是一家人(2 / 2)

陈家沟离县城太远,他们这种地方的知青,肯定是没办法来上夜校的。

似乎是看出了陈建军的担忧,孙少民赶忙开口道。

“建军哥,你别担心,我也会跟着上夜校,到时候我做些笔记,嫂子可以带回去看!”

“嗯?那麻烦你了!”陈建军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有学习笔记,总好过自己在家里摸索。

“嗐,有啥麻烦不麻烦的?”孙少民摆了摆手,这一次陈建军给他姐帮了这么大的忙,他自然也想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

眼下,余书婷也要高考,这些东西她肯定也需要,正好他这边能帮忙,自然不会推辞。

“我到时候也会上夜校,笔记的事儿,有我跟少民两个人帮忙,没问题的!”

孙少敏也赶忙开口。

“谢谢!”余书婷知道此事关乎自己的未来,赶忙开口道谢。

“嫂子,咱都一家人,别客气!”

余书婷闻言,红着脸蛋儿点了点头。

她跟陈建军结婚也不过几个月,说到底,她也还有些不适应这称呼。

余大庆或许也是好久没遇见聊得来的人了,这一顿酒,一直喝到了半夜。

陈建军骑着车,带着一家人回到钢铁厂。

现在已经晚上了,陈建军也只好在这边继续住一晚。

路上,陈建军也将余书婷的事儿跟二老说了一遍。

虽说余书婷没办法跟着上夜校,但有笔记也不错了。

不过,余大庆这边也帮自个儿闺女谈好了,刘文峰到时候会帮忙批注一套教材给余书婷。

老师的授课笔记,可比孙少敏姐弟俩记得好多了。

陈建军闻言,也松了一口气。

在县城又休息了一晚,次日一早,陈建军才回到村里。

这些天,杜鹃每天白天都会过来学习。

眼下有了笔记,陈建军自然也没忘了杜鹃。

得知还有老师给的笔记,杜鹃也高兴不已。

同样是知青,他们虽然比不上县城那些知青的条件,但这也算不错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已经是五月份儿了。

这日子口,天气也变得炎热起来。

眼下正是插秧的季节,这两天,生产队正在组织人修渠。

先前开荒出来的田地,都已经灌满了水。

各家各户门口,都支起了大棚育苗。

这年头插秧还没有后世那么好的条件,秧苗都需要自家弄大棚育苗。

陈建军家里头虽然都不在生产队干活儿了,但这种事儿,他们家也得跟着帮忙。

这年头的大棚都是各家自个儿修的,几根木头搭个架子,外头蒙上塑料膜,也就成了。

不过,大棚要控制温度,底下还得掏个窑口,每天晚上都得生火加温,还得有人看着。

这些活儿自然都落到了孙秀芹母子身上。

这两天陈建军琢磨要进山,在此之前,也得将家里头的棚子盖起来。

至少也得等着稻谷冒芽,这棚子才算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