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石摇了摇头,说道:“我没有开玩笑,我说的是正经的,我已经经过大量的读书阅读,练习了八股文,其实并不复杂,它是一个极为刻板的考试内容,完全就不需要任何的文采的。
而我又有一项特长,就是过目不忘,只要我背下看过的东西,我都能记得,所以考八股文对我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难度。”
听了史红石的话,阳顶天也来了兴致,“你是说你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如若这般说的话,那你去参加八股文的考试,岂不是十拿九稳了吗?”
“嗯,当然了,教主你不是对八股文感兴趣吗?刚好我也可以去试试水,看看八股文的改革科举制度到底有何优点和缺点。”
阳顶天点了点头,说道:“好好好,真是个好主好主意,那史红石你到时便女扮男装去探一探这个底到底这八股文为何物?”
八股文的\"可怕\"主要体现在思想禁锢、内容与形式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及加剧阶层固化。
它要求\"代圣人立言\",结构固定且内容脱离实际,导致士人创新能力受限,知识体系单一,间接造成近代中西方文明差距拉大。
1. 思想禁锢,扼杀创新
八股文要求\"代圣人立言\",内容必须以四书五经和朱熹注疏为基准,严禁自由发挥。
学子们只能机械复述经典,无法表达个人见解或接触其他思想(如法家、道家等),导致思维被严格限制在儒家伦理框架内。
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士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知识群体逐渐丧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能力。
2. 内容与形式极端僵化
八股文有严格的结构规范,需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每部分的功能、字数甚至句式都有固定要求(如排偶对仗)。
考生需完全遵循这一模板,否则会被判定为\"跑题\"或\"格式错误\"。
这种刻板的形式要求使文章沦为空洞的文字游戏,内容脱离实际,无法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3. 阻碍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由于考试范围仅限四书,学子们无需学习其他领域知识(如科技、历史、文学等),导致知识体系单一。
长期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使中国错失了与西方文艺复兴同步的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机遇,间接造成近代中西方文明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甚至被认为是清末国家积弱、受列强欺辱的重要诱因之一。
4. 加剧社会阶层固化
尽管八股文通过标准化降低了考生经济负担(仅需研读四书),但过度依赖固定模板的选拔方式,使真正有才华或关注现实的士人难以脱颖而出。
同时,僵化的科举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变革需求,最终在晚清被废除时,又因断了大批读书人的晋升之路,引发社会矛盾。
总体而言,八股文的\"可怕\"不仅在于其对个体思想的压制,更在于其作为制度工具,长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知识更新、思想创新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