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一日产万斤铁(1 / 2)

出海令的实施,少了很多胡商。

因为大部分胡商都在逃避赋税,想方设法的逃税漏税。

可没有了出海令,他们的货物也就不能进入港口,加之大唐的商贾不断有船只出海,很多胡商灵敏的嗅到了危险。

从前只有他们来大唐,如今大唐的商贾都能出去了,也就是说明他们的利润会极大的缩减。

李承乾要的也就是这样的效果。

虽然很多商贾都用行动支持了出海令这一项措施,在江南的造船厂订单满天飞。

因为只有江南造船厂如今能够造出远洋出海的大型船只。

也就是如今的战船改版。

世家和勋贵们依旧是观望,主要他们并未发现李承乾派人出海,只是鼓动他们出海。

小心谨慎的他们,自然是不会去做这个出头鸟。

金秋十月。

长安城的天气也是越来越冷了。

可在冷的天气,抵挡不住好消息的热情。

倭国战败,在李靖带领下的大唐海军,连续拿下倭国数十座城池。

无奈的倭国只能请求使臣来求和。

而辽东战线,在柴绍的不断袭扰下,高句丽的粮食收成只有以往的三分之二。

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粮食,高句丽自然是不可能在组织远距离的支援。

李承乾对这个消息十分满意,其实这还是李治当初想出来的,他只是照搬罢了。

最后一次李世民领兵征伐高句丽并未取得成功,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就差一点点就能够打到平壤城,可天气等各种因素,李世民不得不退兵,但也给李治争取了几十年的时间。

李治就是利用年年破坏高句丽粮食的策略,花费了十数载的时间,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

如今不需要李世民出兵,有雷霆炮的震慑,只需要去袭扰即可。

高句丽也不敢来攻打辽东。

粮食收成略减,高句丽又不敢攻打大唐,无奈高句丽使臣渊盖苏文只能到联盟国上抗议。

希望能够得到盟友的支持。

奈何他们没看清楚联盟国的形势,哪怕是韦室、鞑靼都没有支持高句丽。

因为以往他们缺少粮食了,第一时间找的是高句丽,能够采买。

可如今高句丽自身难保,李承乾便见缝插针,大唐成为了韦室和鞑靼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支持高句丽在联盟国上讨伐大唐。

吐谷浑和吐蕃更加不用说了,七万大军陈兵边境,几次小的突袭,吐谷浑损失惨重,哪怕只是劫掠一些村庄,都遭到了大唐将士的猛烈反击。

抢的粮食和填进去的人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几次三番动作下,吐谷浑也不会继续做这种亏本的买卖。

而薛延陀。

一个政权还不那么稳的国度,比之前历史上小了三分之一的疆域。

这还是李承乾不计较的情况下,不然薛延陀如今的疆域都没有。

五万大军在突厥维持治安,想要捣乱,也无计可施。

再加之大唐的政策让突厥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薛延陀的拉拢完全起不到威胁的作用。

顶多就是一些顽固派,还有就是贵族子弟。

可百姓终究是占多数,没有百姓的支持,贵族子弟也只是单枪匹马而已。

李世民看着一封封战报,笑的嘴都合不拢了。

特别是抵御外敌,战胜倭国,大唐的赋税不减反增。

他已经询问过戴胄了。

户部的赋税,比去年增长了最起码五百万贯。

其中要属关税最多,然后就是龙城那边的赋税增加。

而且这还是少了两个州的情况下。

如今潮州和循州的赋税是不上交朝廷的,这也是李世民答应李承乾的。

就在立政殿,因为李泰回来休沐,长孙皇后特意叫来了李承乾一起用膳。

李世民也在。

春风得意的李世民突然笑道:“太子,如今大唐赋税增长你有不小的功劳啊。”

恐怕这是李承乾做太子以来,李世民第一次当着面夸自己。

李承乾有些受宠若惊。

迷茫的看了看四周,发现没有埋伏,又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脸上看了看,似乎没有看见鸿门宴的影子。

“嗯。”看不清楚局势,他只能淡淡的嗯一声。

倒是李泰,看了李承乾两眼。

欲言又止的样子。

对于李承乾这种冷淡的态度,李世民也不计较,继续笑着问道:“如今潮、循两州不上交朝廷的赋税,但这赋税多少,也要上报朝廷吧?”

这还是戴胄今日提出来的。

李世民之前都没有想过,不过有大臣提出来,而且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他自然也要跟太子提这事。

谁让李承乾已经快半年没有去朝堂了。

当然也明白李承乾忙,掌管潮、循两州,还要顾及到龙城,还有那么多的产业打理。

闲下来还要替他批复奏折。

嗯,想想,李世民就有些心软。

终究还小,不知道会不会压力太大了。

李承乾闻言,拱手回道:“父皇所言甚是,等赋税的账簿上交东宫,儿臣第一时间便交去户部入账。”

这点事,他还真不在乎。

毕竟如今特区的赋税还是负数,还欠着大唐钱庄几百万贯。

朝廷不嫌弃,可以现在把特区接过去,但是这账也要还清。

恐怕朝中任何一个官员都不会接这种烂摊子。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回应非常满意,微微颔首道:“那就好。对了,潮州经济园如何了?还有那铁甲舰,听闻如今大唐炼铁厂每日能产出万斤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当然,这些都是张阿难核查过以后,才汇报给李世民的。

肯定不会错。

但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也是诧异的看了眼李承乾,眼中满是不敢相信。